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过去“卖石头”如今“卖风景”绿水青山招引人 这个村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

发布日期: 2023-03-21 08:43 来源: 长江日报


宁爱蓉和廖成在厨房里为预订午餐的客人准备食材。

炉房村徐湾景色如画。

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19日10时,九真山风景区游船停泊处游客排起长队,62岁的游船承包人曾小林一边安排游客上船,一边叮嘱:注意安全,不要玩水。

12时,三辆满载游客的大巴停至村尾的知音酒楼前。42岁的老板娘宁爱蓉微笑地迎在店门口,热情招呼游客入店。餐桌上已摆满了藕汤、藕圆子等蔡甸特色美食。

17时30分,35岁的九真山景区售票员张红梅下班了,跟同事们告别后,快步回家。10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正等着妈妈回来。

作为蔡甸永安街道炉房村的村民,他们如今都在家门口“吃旅游饭”。而村湾远处的那几面已重新披上绿装的峭壁悬崖是曾让他们困扰不已的采石场。

“你看,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但村子已今非昔比。”曾小林感慨道。

■ 外来媳妇宁爱蓉:

开起村里第一家酒楼

“当年第一次跟老公上门见家长,一进村心里就拔凉拔凉的。”知音酒楼的老板娘宁爱蓉对当年进村时的第一印象记忆犹新。

宁爱蓉2001年从京山县城来汉,在汉口一家酒店打工,与酒店厨师长廖成相恋。然而,当她随廖成第一次回村“上门”时却傻眼了,“光秃秃的山体,拖石头的大卡车在碎石路上呼啸而过,漫天尘土让人无法呼吸”。

当时的炉房村是有名的采石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山炸石,最多的时候,村里有五十多个大大小小的采石场。

宁爱蓉嫁过来不久,村里开始陆续关停采石场。2004年,村委会引进了九真山风景区的前身“大好河山生态休闲旅游区”项目。“公公曾是采石场的放炮工,村里的采石场关了,他就到外面的采石场工作。但有一天,炮响了,人却再没有回来。”

2010年,宁爱蓉夫妻俩从汉口回到蔡甸永安,在街上租了一个门面经营餐饮,同时照顾上学的孩子。孩子长大外出求学后,看着村里的旅游越来越红火,2018年,宁爱蓉夫妻决定回村,租下已闲置的老村委会办公楼,开了村里的第一个酒楼,专门为游客制作蔡甸地道美味。

此后,村里的民宿、餐馆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在大堂为顾客服务,忙得脚不点地;老公廖成是大厨,在灶台前挥汗如雨。夫妻俩从上午10时一直忙到下午1时,直到客人吃完饭离开。

“明天比今天还要多,有21桌,都是在景区搞团建的熟客。”宁爱蓉捶着有些酸疼的肩颈,看到廖成从后厨走出,递上一杯茶柔声说道:“老廖,咱们明天还要接着干。”“加油!”言辞不多的廖成回应着妻子。

“生意最好的一天接待了76桌游客,请了12位邻居来帮忙。”宁爱蓉算了一笔账,去年饭店销售流水有80万元,除去各项成本,小日子还不赖。“当年拔凉拔凉的心现在早已经热乎乎了。”宁爱蓉开心地跟长江日报记者说。

■ 退休村民曾小林:

从卖石头到开游船

“景区下午5点半下班,现在6点了还有游客。10条游船,有时一个人真忙不过来。”九真山景区丹霞湖边,游船承包户曾小林还在招呼着游客。

曾小林在村里务过农,干过石料买卖,任过村小组长,搞过景区管理,退休后承包了景区游船项目,亲眼见证了村湾的变迁。

“(20世纪)90年代末,我干了2年石料买卖。那时,白天夹个手提包,武汉三镇各个单位跑。晚上,找个50元的小旅馆住。炉房村石质好,易开采,离武汉市区又近,石头很受客户欢迎。”

当时大多数村民都在采石场打工。曾小林清楚记得,当年村民采石头一天最多10元钱工资。

由于大规模采石造成水土流失,村民地也种不好。“村里主要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每逢下雨,耕地就会被山上冲下来的泥土石头埋了。”曾小林自家有三亩地,经常颗粒无收。

山越炸越空,人却没有富起来。20世纪90年代末,采石场开始逐步关停,引进旅游项目。

卖石头能看到现钱,搞旅游却不能马上看到效益,不少村民心里有些打鼓。为此,村委会将项目规划图纸贴在村口,村干部与旅游开发企业洽谈,村民随时可以旁听,有疑问随时都能提。

当时景区要租赁土地,提出的年租赁价格是水田120元一亩、坡田90元一亩,村民们认为价格低,不愿出租。作为村小组长,曾小林带头出租土地,还和村里党员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凡事要看长远,景区建起来,大家不仅可以拿到土地租金,还可以在景区打工,做游客生意。采石场复绿,村里的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敞开大门谈事项、听意见,旅游项目得以顺利推动。20年过去了,炉房村山青了,水绿了,村子成了全国文明村、省级生态村。

“现在九真山景区已经是国家4A景区,每亩土地的租赁价格涨到了700元,大家现在都说我老曾眼光长远。”曾小林有点得意。

如今,村民对得之不易的好生态倍感珍惜。前些年,有村民发现有人上山割松树取松香油,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成功制止了破坏山林的行为。

■ 二胎妈妈张红梅:

回乡上班不让孩子“留守”

“老人带孩子,会由着孩子来,只要他们不疯不闹,看一天电视都行。我回家以后,就不让孩子天天看电视了,要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培养兴趣爱好。”景区售票员张红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宝今年10岁,二宝4岁。大宝喜欢画画、跳舞,她就在街上给孩子报了美术班和舞蹈班。

如今,张红梅每天的作息很有规律,早晨给孩子做好营养餐,等孩子们吃完,再送他们去学校和幼儿园,回家后吃了早餐后再出门上班。上班地点离家只有200米,几分钟就到了。

张红梅曾在汉口一家影楼担任照片后期修图师,虽然现在的工资比在城里打工时略低,但张红梅却很满足:“晚上,一家人在村口的全民健身驿站散步。每天可以陪着女儿写作业,陪儿子玩积木,画绘本,孩子们特别开心。”

“老公在蔡甸一家工厂当仓库管理员,每天早出晚归。公公、婆婆身体不好,娃娃管不好。总不能让自家孩子像新闻里的留守儿童吧!”为了老人和孩子,张红梅决定回家。

2018年,张红梅在村里党员的介绍下到九真山景区担任售票员。“去年,家里二宝生病了,要去大医院治疗。同事们知道后,都让我赶紧回去,工作的事他们顶着。”景区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同事之间的互相帮衬让张红梅在村里工作很踏实。

“景区工作人员中八成是本村人,超过一半的村民在景区及周边酒店、民宿工作。”炉房村党总支书记杨军介绍,与很多村子不同,炉房村户籍人口有1189人,但现在村里的常住人口却有1300多人。除了本村村民,还有不少城里市民看到村湾景区的环境好,长年在村里租住,还有不少在这里搞文创的创业者。“我们村如今没有一名留守儿童,也没有一个留守老人,每家每户都是整整齐齐的。”杨军对此感到特别开心和自豪。

记者在炉房村看到,8个自然村湾已全部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废弃的臭水塘变成了景观池,干涸的小沟成了绕村小溪,村口和村尾的荒地上建起了足球场、篮球场。村里还有村务联席会议、道德评议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啥事都由村民“商量着办”。

前不久,村里成立了一支由老党员组成的志愿宣讲队,为年轻人讲述父辈开山采石的日子。张红梅去听过几次,很受启发:“炉房村如今的绿水青山来之不易,我们年轻人更要珍惜。”

工作了5年,张红梅通过自学取得了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大专文凭。她说:“在青山绿水的景区里工作,更要加强学习。有了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游客。”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