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鹦鹉洲大桥下逐浪嬉戏,江豚爱上武汉

发布日期: 2023-03-23 08:54 来源: 长江日报

2022年9月24日,长江科学考察船抵达城陵矶三江口,江豚跃出水面欢快嬉戏。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发布了一张“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主题海报,呼吁“江豚的微笑,我们一起守护”。

连日来,长江江豚在武汉江段频频露面,玩起了“逐浪秀”!每一次武汉发现江豚“露脸”的消息,都会冲上网络热搜,相关内容被大量转发。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郝玉江介绍,随着武汉长江段水生态环境整体持续改善,江豚不仅来武汉“旅游观光”“品尝美食”。

■ 快看,一群江豚在武汉长江段“抓鱼”

沌口长江大桥第11号监控摄像头,是江豚监测保护的“功勋天眼”,自从安装后就与江豚结下深厚情谊,多次拍摄到江豚在此跃出水面的画面。

3月19日中午12时53分,这个监控摄像头再次抓拍到4头江豚在这一江段停留约十分钟后,向上游沌口方向游去。在当天上午10时许,武昌区水政监察大队工作人员,记录了一群江豚在武汉江段鹦鹉洲大桥附近逐浪嬉戏。

在离此大约2公里的武汉长江大桥处,2020年9月17日,曾有4—6头江豚冒头出水,人们首次用图片记录了江豚“与黄鹤楼同框”的画面。

而在武汉长江下游的双柳水域,新洲区环保志愿者徐建利、陶飞等人,3月16日、17日连续2天记录到江豚抓鱼觅食的场景。

3月22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从视频中看,19日出现在鹦鹉洲大桥附近的江豚有8头以上。这一消息,令人振奋。这说明长江大保护行动初见成效,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的目标开始逐步实现。

2020年,武汉市印发《推进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工作实施方案》,积极联合科研、公益机构,开展“江豚回归江城”工程。市农业农村局与中科院水生所签约共建“武汉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研究中心”,持续维护并改善长江江豚繁育环境条件。

2021年1月1日启动长江“十年禁渔”,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实施,一段时间以来,科研人员发现,不仅是江豚在回归,长江中的刀鲚、鳤鱼等消失多年的其他鱼类资源也在回归。江豚逐浪、鱼翔浅底,成为“新常态”。

郝玉江表示,随着长江大保护行动的扎实推进,再加上长江十年禁渔、渔业活动减少,江中船只主动减速避让,江豚受到伤害的几率随之下降……正是这样的持续保护,不断吸引江豚到武汉主城区水域活动,大家看到江豚的频次也越来越高。

■ 武汉是重要鱼道,为江豚提供充足食物

很多公众很关注一个问题:武汉有没有可能成为江豚长期栖息地?

今年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其中约有595头生活在长江干流,约有492头生活在鄱阳湖、162头在洞庭湖。这是有监测记录以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首次实现回升。

连接这二个大型湖泊的长江江段,形如一个倒立的“V”字,这一江段是一条重要的鱼道,武汉位于顶端,很多鱼类都需要从武汉这里借道通行,这也为江豚提供了充足的小型饵料鱼类。

从水域情形来看,武汉中心城区江段的两端,一个是天兴洲,一个是白沙洲,这一段水生态环境如果逐渐变得适宜江豚生活栖息,我们就能留住江豚在武汉“定居”。

聪明的江豚,其实懂得择水而居。

在环保志愿者徐建利眼里,这些江豚特别聪明。它们会聚集在浅滩处觅食、追逐,遇到江中货轮驶过也会主动躲避。

69岁的武汉居民刘洪生,年少时见过江豚戏水并引以为乐。他很期待与江豚做“街坊”,像街坊邻居那样,经常看到江豚那张“微笑的脸”。

武汉市禁捕办介绍,武汉渔政正在使用渔政“天网”系统进行持续观察,并随时向公众发布“江豚回归武汉”的情况。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研究团队联合多家保护区和研发单位,建成了一个水生哺乳动物实时声影像智慧监测平台。武汉也正在积极谋划建设这套智慧监测系统,搜集江豚更多的声音和影像,以供监测、研究。

长江好不好,江豚说了算。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指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依然较少,极度濒危现状依然未改变。长江大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 江豚不只是吉祥物,更是好邻居

曾经,在诗人的视线里,“碧烟芳树汉阳城,晴日江豚拜浪生”“林鸦归若云,江豚舞如雪”,江豚与黄鹤楼、晴川阁“同框”是一道别致风景。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它的面容自带喜感,这些“微笑江豚”是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是长江生态健康的指示物种,被市民亲切称为长江大保护的“吉祥物”。

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张笃勤希望大家,不要将江豚仅仅视为一个萌宠、一个吉祥物,它更是见证长江生态和武汉城市生态向好的一个标志物种,是文化意义上的武汉城市伙伴。

武汉正在推进“数字江豚”项目,将长江保护公益事业与数字技术进行有趣结合,把江豚打造为武汉城市标志性IP形象,以数字科技力量推动长江大保护,实现生态江豚、文化江豚和经济江豚的融合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为“数字江豚”发声,建议以武汉等城市为枢纽,建立江豚保护跨区域资源的整合、协调、共享机制;建议将“数字江豚”项目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沿江“数字江豚”景观轴,实现“数字江豚”线上线下交融共促。

未来,市民不仅可以在江边“与江豚同框”,真正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还能参与更多“数字江豚”网络互动,让江豚成为身边的小伙伴、好邻居。

专家观点

■ 武汉大学教授夏军:

建“长江模拟器”智慧管理长江

长江日报讯(记者宋磊 通讯员郭育军)3月22日,2023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生态环境科技论坛、“实施流域综合治理  推进水务高质量发展”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夏军在主题演讲中提出,研究了4年多的“长江模拟器”已完成中试,即将“出炉”,为长江的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治水治城新手段。

夏军介绍,武汉大学团队正在研发“长江模拟器”,旨在通过流域系统综合,实现对长江智慧管理,为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多维度应对策略。简单来说,“长江模拟器”就是一个以大数据驱动的长江流域综合模拟与调控决策系统。

目前,“长江模拟器”的建设已完成监测监控、流域水循环、湖库、岸线、城市群、水生态等七大板块集成及调控决策与评估。

■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殷战:

岸线自然植被覆盖引江豚栖居

长江日报讯(记者宋磊 通讯员郭育军)3月22日,2023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生态环境科技论坛、“实施流域综合治理  推进水务高质量发展”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殷战就“从水生生物种群特征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理论与案例”作主题演讲。

殷战介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梁子湖中投放滤食性鱼类,以控制藻华;增殖和放流食鱼性鱼类等,对水质提升起到良好的效果。这充分证明水生生物多样性对水生态修复作用明显。

2006、2012年长江江豚野生种群普查结果显示,长江江豚在湖北荆江门段的种群观察数量始终最高且上升。对此,殷战指出,这是因为荆江门段水域岸线、洲滩具有较好的自然植被覆盖,能为江豚提供更优的生存环境,因此让江豚在自然岸带连续分布。

■ 河海大学教授王超:

共同而有区别地保护治理长江

长江日报讯(记者杨丝涵 通讯员郭育军)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延绵6300余公里横贯中国,长江大保护应该要“共同而有区别”地展开。3月22日,2023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生态环境科技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教授王超指出,长江绿色生态廊道的建设共同点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三水”(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为基础和统筹,必须针对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开展保护与治理。

王超曾经多次从“三江源”走到入海口,见证了长江的变化。流域治理要加强政策协调,推进多元共治,要建立国家级的长江流域协调机制,正视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现实差异,在“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下,采用差异化区域环境治理目标管理,建立跨省的生态补偿机制,循序渐进地降低区域间环境协同治理差异。在三江源头应强化保护,进行生态补给;长江上中游则应该进行水电优化,支流整治和采矿管控;长江中下游应注重江湖关系,湿地保护,同时进行区域管控与生态调度等措施。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家卓:

科学治水不能“就水论水”

3月22日,2023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生态环境科技论坛、主论坛“实施流域综合治理  推进水务高质量发展”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作“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明确并守好发展的安全底线”主题演讲。

王家卓指出,流域综合治理是治水创新之举,引领河湖治理进入新阶段。传统治水思路容易就水论水、忽略岸上,着眼局部、不顾整体,片面治水、忽略要素,从而陷入“水岸分离”“目标分散”“要素分散”的弊病。

去年6月,“流域综合治理”写入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王家卓介绍了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特点:将全省划分为长江、汉江、清江3个一级流域和16个二级流域,市县细化三级、四级流域,聚焦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底线,明确了安全管控的“底图单元”和负面清单,以自然地理特征和问题识别明确流域安全底线。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