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 > 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200345号提案的答复

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20034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0-05-11 10:00 来源: 发布单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胡建明委员:

感谢您对武汉茶文化产业的关心和支持。您在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发展武汉茶文化产业,促进武汉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第20200345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武汉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目前我市茶叶面积12.5万亩,年产量3750吨,产值8.44亿元。茶树主要品种有福鼎大白、鄂茶1号、浙农117、龙井43、龙井群体种、龙井长叶、白毫早、金观音、安吉白茶等品种,茶叶主要是扁形绿茶为主,还有少量比例的红茶、乌龙茶。茶产区主要分布在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茶叶销售以武汉及周边地区为主,少部分销往外地。目前以茶叶生产为主、100亩以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94家,茶叶种植面积占全市种植面积50%以上。同时,促进茶叶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涌现出了黄陂北部茶叶、新洲旧街白茶、东西湖柏泉龙井等优势产区。

(一)规模化种植基地发展迅速。

2007年,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林果产业发展的意见》(武政办〔2007〕159号),市级财政按照新建茶园600元/亩、配套喷灌设施800元/亩的补贴标准,截至2020年,全市共拨付补贴资金4894.4万元,支持正规化基地建设。正规化基地面积快速增长,由2007年5万多亩发展到目前的12.5万亩,茶叶基地水、电、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逐渐完善,无性系茶园面积达到6万多亩,占茶园总面积的50%以上。近年来,黄陂、新洲、江夏、东西湖四个区涌现出了一批发展势头较好的茶叶基地,例如:新洲宏博态茶叶有限公司打造的5000亩生态茶叶基地、梁子湖茶叶有限公司建设的郑家山生态有机茶园、湖北柏泉茶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柏泉茶园等。

(二)茶叶生产水平逐步提升。

一是生态茶园营造技术普遍推广。我市多家生态茶园内有序配植常绿、落叶乔木树种,有效增加茶园相对湿度,改善茶叶品质,设置粘虫板、杀虫灯,推广使用茶园铺膜控草等,提升了茶园管理水平。腾云山生态白茶、黄陂优尼特茶叶有限公司等大多数茶叶基地均实现了全部使用有机肥。二是低产园改造效果明显。近几年,我市积极引导茶基地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制定生产标准,重点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茶园品种从有性系茶园向无性系良种茶园转变,改造低产茶园面积超过2万亩。07年以前,90%以上茶园为有性系低产茶园,07年以后,新建茶园90%以上为无性系茶园,品种从浙江、福建等地引进。主要品种有龙井43、龙井长叶、鄂茶1号、福鼎大白茶、金观音等。三是机械化生产助推成本显著降低。针对在茶叶生产过程中,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等问题,大力推广茶园耕整,施肥过程应用机械化。同时,推广应用机械化加工茶叶,促进制作工艺从单纯人工制作向以机械制作为主、人工制作为辅的方式转变,不仅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而且提高制茶质量。目前,我市茶园机械加工达到98%,将1斤干毛茶手工制作人工费50元降到应用机械加工费20元,降低加工成本60%。

(三)茶叶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致力打造武汉“黄鹤楼”茶叶品牌。“黄鹤楼”是武汉市的鲜活名片。因此,着重打造代表武汉形象的“黄鹤楼”茶品牌对于秉承和传承大汉口茶历史,积极弘扬历史品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黄鹤楼公司拥有大型初制加工厂和精制加工厂各一家,品牌专营店4家,连锁专营店40余家,专柜货架100多个,搭建了两个大型专业茶叶批发市场——“汉口茶市”和“陆羽茶都”,形成了完备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二是着力打造区域茶品牌。近年来,我市重点培植区域性茶叶品牌,在黄陂、新洲和东西湖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统一知名品牌,力争形成“产、供、销 ”一条龙,“贸、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黄陂区以现有“木兰天香”为主打茶叶品牌,在云雾山等地建设集加工、休闲、品茶、茶文化展示于一体的茶文化公园,形成具有黄陂地域文化特色的茶品牌。新洲区重点培植“旧街白茶、凤凰源茶”品牌。制定了“旧街白茶、凤凰源茶”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保障统一品牌、统一加工工艺、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形式、统一对外宣传的“五统一”模式。东西湖区依托玉屏山的天然地理优势,制作上等龙井,吸引着省内外广大品茶爱好者,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从单一的茶厂,逐步转向为及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旅游、文创等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茶园。三是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会。武汉市举办全国农业博览会以来,每届都积极组织茶叶公司参展,宣传武汉茶产业;2018年,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由武汉黄鹤楼茶叶有限公司选送的百年记忆青砖茶最终斩获博览会金奖,也是代表青砖茶产区唯一获奖的产品。2018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小小外交家”参访团赴英国开展活动,小小外交家将武汉特色茶礼,柏泉龙井茶,作为外交的重要礼物,赠送英国贵宾。2019年,柏泉茶园柏泉红展示厅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唯一一家受邀入驻军运村的武汉本地茶文化品牌。

(四)“互联网+茶”交易平台发展迅猛。

近年来,我市茶叶交易平台发展迅猛, 2015年7月,成立了全国首家重度垂直于茶产业的“互联网+茶”的交易和金融平台-陆羽茶交中心。该中心自2015年12月上线以来,通过建立茶产业大数据,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激活产销对接、产品资本对接,已实现近60个龙头茶产品挂牌,为全国各地名优产区茶农卖出批发货值8亿、出货量超过3000吨、市值超过20亿的茶,有效解决了600万茶农、20万茶厂、30万茶商卖茶难问题。预计未来三年名优茶销售发行可逾30亿,带动茶农年人均收入增加一倍,带动10万户中小微企业发展,提升国内茶业出口产值近百亿元。

(五)茶文化发掘工作价值凸显。

作为万里茶道的支点,汉口曾经是茶叶最大的集散地,被誉为“东方茶港”。为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重振东方茶港雄风,打好文化牌,2013年起,黄鹤楼茶叶公司开展了恢复汉口东方茶港地位的系列工作,承办中俄茶叶贸易论坛和中外茶企经贸论坛,与世界50多个国家茶协会主席、知名茶企签订成立世界茶叶联合会合作备忘录,与全俄最大茶企菲利克斯集团茶叶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复兴“万里茶道”、输出中华茶文化的贸易路径已基本成型。

二、存在问题

目前,武汉市茶产业发展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产品的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但总体来看,茶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与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茶园建设标准不高,管理较为粗放。

全市茶叶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还不高,茶园管理较为粗放,存在只建不管、只采不管、重项目轻管理等现象。茶农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技意识不强,病虫害防治、修剪和培肥等管理工作跟不上,茶叶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不高。

(二)品牌缺乏竞争力,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武汉市茶叶品牌“多、杂、小”,全市茶叶商标40多个,全年销售500万元以下的茶企占大多数。没有像浙江龙井、福建铁观音这类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也缺少像五峰采花毛尖、恩施玉露等在全省叫得响的品牌。茶业生产能力强而品牌推广能力弱、重大众化需求而轻高端市场,地区特色品牌功能价值无从体现,品牌效应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武汉市虽然在创建黄鹤楼茶叶品牌等工作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品牌效应还不够明显。

(三)茶叶精深加工不足,产品质量不高。

在茶叶采摘上,多只注重春茶一季茶,夏秋季鲜叶原料利用率低,总体单产量低下。全市相当一部分茶厂厂房和设备简陋,加工环境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在茶饮料、茶食品等领域深度开发不足。

(四)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发展速度放缓。

茶叶基地标准化生产、区域品牌整合等工作,前期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企业难以承担此任。杭州市对于西湖龙井的生产基地建设、品牌资源整合、品牌包装等均有一定的政府补贴;我省恩施、宜昌、赤壁等地也均从茶叶基地建设、品牌、标准及市场开发建设、科研及质量体系建设等方面推出了各类补贴和奖励政策。然而我市市级财政自2014年起对于茶产业补贴额度大幅下降,特别是2015年机构改革后对茶产业还没有进行任何资金支持,严重制约了全市茶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三、下步打算

(一)提升基地水平,加快建设高效生态茶园体系。

坚持一手抓“新茶园”建设,一手抓“老茶园”改造,加快推动全市茶叶基地建设。一是要注重区域规划。对于新建茶园,严格坚持“优选原地、集中连片”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对于“老茶区”,有计划、有重点的实施茶园改造,逐步改变“布局分散、规模小”的问题。同时,根据区域板块特色和市场需求趋势,对各区特色予以定位,避免同质竞争。二是要注重配套设施。在建设茶园的过程中,要配套做好“水、电、路、肥、机”等基础设施。加大茶叶机械化水平,在种植、管理、采摘上增加机械化作业程度。三是要注重茶园管理。要加强茶叶培管用肥、病虫害防治、茶区周边生态维护等环节,全面加强茶叶质量安全控管,提高茶园单产产量。

(二)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完善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

茶叶加工是茶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培育大“龙头”。以黄鹤楼品牌为主,对现有企业和品牌进行整合,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促成企业强强联合,大力打造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茶企业。二是要打造大品牌。重点支持抓好“黄鹤楼”、“旧街白茶”、“柏泉龙井”等品牌创建工作,进一步按照“一顶帽子大家戴”、“大品牌下套小商标”的思路,本着“自愿有偿、达标准入、统一品牌、自主经营”原则,整合资源、加强联营、共享品牌,积极推进品牌地产茶产业联盟体系建设。三是要延伸大链条。规划在现有茶园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高科技的生态园区,把握未来茶产业“个性化”、“年轻化”和“大众化”的消费趋势,加快开发速溶茶、特色茶、茶饮料等系列茶产品,加快生产茶多酚、茶碱、茶黄素等高精尖产品,加快扶持由“喝茶向吃茶和用茶”方面跨越,进而大幅度提升茶产业附加值,推进产业化经营水平。四是要创新茶旅游。加快打造“茶旅结合”休闲游产业,围绕茶主题、依托茶资源,以茶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内容,以“茶业在旅游体验中增值,旅游通过茶产业添彩”为发展目标,结合乡村休闲游、特色小镇建设以及市民下乡等中心工作,围绕木兰景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柏泉古镇等城市近郊旅游资源,设计茶旅路线,开发茶旅产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鉴欧洲葡萄酒庄园模式,建设茶叶庄园和茶山小镇,打造木兰山、梁子湖、柏泉古镇等旅游茶叶观光带,形成茶旅经济链。

(三)转变营销理念,不断探索创新茶叶营销体系。

在茶叶营销体系建设上,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导我市茶叶品牌在营销上逐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引导营销主体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重点鼓励市区两级茶叶协会发展,加大组织、教育、培训、品牌推广、质量自律等方面的力度,大力支持茶叶协会承办武汉茶博会等全国性展销会,提升汉茶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二是引导营销理念由“产销一体”向“专业营销”转变。将过去长期坚持的“产销一体”营销理念扭转为“专业营销”,强化专业的市场细分,强化市场带动。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广、带动力强的茶叶专业市场,重点支持汉口茶市、陆羽茶都等茶叶交易市场建设冷链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建设和提档升级,大力扶持陆羽茶交所申报创建国家级茶业交易中心,使其成为提高汉茶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的集散地和对外宣传销售的平台。三是引导营销模式由“单一营销”向“立体营销”转变。指导茶叶企业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实施多元化、立体化营销战略,努力扩展销售渠道。在全国市场形成品牌专卖店、超市专柜、电商平台和现代茶馆茶楼等形式多样、相互补充的销售网络。将茶产品进入高档酒吧、宾馆、饭店等新兴消费场所,在全国设立形象店和专卖店。

(四)加强政府引导,切实改善茶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茶产业的发展涉及发改委、财政、农、林、科技、工商、质监、商务、供销、金融等多个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部门合作,整合项目资源,协调解决茶产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应学习杭州等兄弟城市的先进做法,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形式,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茶叶标准园创建、茶旅结合、区域品牌打造、茶饮料、茶食品、茶日常用品等终端产品的深度加工研发等,推进茶产业建设步伐。三是强化部门服务。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发展政策,搞好技术培训,引导茶农生产市场销路好、价值高的茶叶品种,为企业提供正确的市场导向。

(五)结合城市文化建设,打造“东方茶港”历史名片。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借打造“万里茶道”起点城市,加快推进武汉与俄罗斯乃至欧洲在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使武汉成为中部地区通向俄罗斯、欧洲的首选地。二是将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与武汉租界史、武汉近代工业史相结合,将万里茶道文化建筑景观与汉口江滩景观相结合,更多的体现文化价值的功能,形成万里茶道展示区、茶港码头休闲区和国际时尚生活体验区。三是打造以万里茶道和汉派文化为特色的小型社区公共文化区域,形成建筑、街区、社区立体的展示模式。促进文化与商业的深度融合,结合武汉的茶产业,制作一批万里茶道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创纪念品,让万里茶道建筑遗产看得到,茶道故事听得见,文化产品摸得着,文创纪念品带得走,历史文化留得下。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5月9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