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 > 对市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10168号提案的答复

对市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1016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1-07-22 14:35 来源: 发布单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你们对我市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我局高度重视,认真学习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会同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定办理工作方案,稳步推进办理工作。现答复如下:

一、编制智慧农业发展顶层规划

(一)强化顶层设计

将发展智慧农业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内容,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今年2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武汉市推进精致农业发展“十大工程”实施方案》(武政办〔2021〕10号),要求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工程。今年3月,市委1号文件《关于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打造乡村振兴武汉样板的实施意见》要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市农业农村局拟定了《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推进数字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2025年)》,提出支持政策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计划在全市建设1个数字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打造十类信息化产业基地,目前正在进行第二轮征求意见。

(二)推进数字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拟建设市级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农业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数据资源采集汇聚,健全数据采集制度,完善数据采集链条,建设数字农业数据库,夯实我市农业农村数据存量。开展数据分析预判,指导农业精准生产,支持区级农产品产业大数据资源及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数字资源对接市级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市、区两级农业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推进农业大数据共享开放,共建智慧农业大脑。

(三)完善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于2018年9月正式上线运行,目前该系统已覆盖我市317家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街(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市经信局研究起草了《武汉市加快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推进区块链在数字农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协调发展,其中产品溯源作为六大重点应用领域之一。市农业农村局印发了《武汉市试行食用农产品电子合格证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84家试行电子合格证主体名录,其中农业企业5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家庭农场1家。探索建立了“追溯+合格证”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全市试行主体已达到535家,开出合格证11051张,带证上市农产品达到2.55万吨,实行电子出证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达到40家。

(四)推进智能农机应用

今年首次争取到200万市级财政补贴资金,拟在黄陂区和东西湖区建设3个智能农机示范基地,开展北斗系统监测农机作业、无人驾驶农机等示范推广应用,对购置智能农机、智能农机应用管理系统、智能农机作业补贴、推广培训活动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资金补贴,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机化与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增强农机精准作业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打造我市农机信息化应用亮点。目前已安装4台北斗终端系统,新购置智能拖拉机、插秧机、无人机等8台,开展监测作业面积2.41万亩,机具库棚建设3330平方米,示范推广5次,培训5次,培训人数达300人次。

(五)实施智慧乡村治理

拟争取市级财政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用于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数据运营及信息采集服务。全面采集我市农业、农村数据信息,完善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种质资源、农村集体资产、农业生产、农产品电商、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追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及作业、休闲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信息监测等数据,促进乡村智慧化治理。

二、加快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推进农村地区5G建设

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地区通信网络建设,加快推动5G网络向农村地区延伸,不断提升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支撑智慧农业建设。截至今年4月底,我市累计建成5G基站达2500余个,已实现乡镇重点、热点地区5G网络覆盖。今年下半年市经信局将联合通管、规划等部门及武汉铁塔公司,启动全市5G通信基站布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充分考虑农村地区以及智慧农业应用场景需求,为农村规划5G基站7000余个,确保农村地区有充足的5G基站站址资源储备,满足未来发展需求。下一步将继续加快农村地区5G网络建设,不断延伸覆盖区域,满足行业运用需求。

(二)加快农业物联网应用

一是打好农业科技基础。近年来,全市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快,带动了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给智慧农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基础和条件。2020年,市科技局支持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康生源生态农业、华友天宇科技等高校、企业开展农业物联网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农业”水肥一体智能化、农作物智能识别、无人驾驶智能机耕耘等相关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下一步,在年度市级科技计划体系中,将智慧农业相关物联网、大数据、生物育种相关技术研究列入应用基础前沿、企业技术创新专项的申报指南,鼓励支持相关高校院所和企业积极开展此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将智慧农业科研信息和技术需求纳入科技成果转化对接重要内容,结合乡村产业振兴,努力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推动农业种养殖、深加工及相关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推进智慧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设施园艺上的集成应用信息化,推进菜、果、茶基地生产数字化管理。市农业农村局今年发展引导禾大科技在农科院建成1个蔬菜数字基地。将数字渔场建设与高效设施渔业、水产苗种繁育、长江名优特色经济鱼类养殖试验与示范推广等项目建设结合。建设数字畜禽养殖场,引导现有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提档升级,正在有序推进5个数字化畜牧养殖场建设。

(三)推进中化MAP模式

今年5月8日,在全市农业农村招商引资大会上,各区农业农村局与中化集团签约了中化MAP项目服务框架协议。目前,黄陂区500亩核心基地打造+撂荒地非粮化项目初步交由中化MAP来执行,目前正在做方案;中化集团与汉南区恒大农业项目的合作模式确定了,双方集团的战略协议已经签署,正在为恒大农业项目提供MAP解决方案。其它区正在加紧对接中。

(四)加强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

为落实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大力实施农业补短板提升工程,市农业农村局拟定了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政策意见,“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或改扩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150个以上。各新城区正在按照市级实施方案有序推进,今年将新增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35个。

(五)打造乡村智慧旅游

“十四五”期间,市文旅局将以数字化赋能的理念,以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抓手,推进乡村旅游景区数字化建设。一是建立架构乡村旅游景区智慧化支持系统。包括数字化景区推广系统、旅行社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以及游客智能分析系统、体验增强系统、满意度反馈系统等。首先,完善景区服务管理系统。通过智慧化支持系统,了解游客动向、捕捉游客需求、反馈游客意见建议、有效解决相关难题。同时,通过该系统为景区精准营销提供依据。其次,加大景区线上营销力度。二是实施综合监管。在乡村旅游景区数字化转型与智慧旅游发展过程中重点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实行综合监管,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建立与完善视频监控、游客数据统计、景区突发情况监控体系等,推动数字化旅游软硬件进一步完善,为乡村旅游景区安全消费保驾护航。

三、加大数字农业资金支持力度

(一)加大对数字农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研究出台《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推进数字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2025年)》,积极协调市财政统筹安排3亿元,并争取部省级数字农业建设项目,支持我市数字农业发展。进一步规范数字农业项目的预算编制和资金使用管理,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通过政府资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数字农业领域,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示范。

(二)创新数字农业资金支持方式

转变传统农业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方式,探索在农业大数据平台、智慧乡村休闲旅游、农产品价格监测、数字农业人才培训等方面,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农业互联网服务企业持续开展本地运营。

四、加强信息化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引进培育信息化农业人才

优化实施市级人才计划,把引进培育高层次信息化农业人才纳入市级人才计划体系统筹规划。加大高层次信息化农业人才引进力度,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基础和实际需要,制定需求目录,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在制定并实施“武汉乡村振兴农业人才培育工程”过程中,将信息化农业人才队伍作为一个重点方向,给予特别关注、特殊支持。充分发挥信息化农业人才作用,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提高人才效能。

(二)发挥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

市教育局鼓励引导相关市属高校通过运用和发展新兴技术、手段、方法,实现涉农学科、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起到助推作用。我市现有直属高校4所,包括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两所本科高校和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开放大学)、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市属高校中,江汉大学设有园艺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设置种子学、植物遗传育种等相关课程,重点培养在豆类及蔬菜方面种子资源调查和新品种培育的相关人才,在校生438人。充分发挥我市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建立一批数字农业领域相关的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江汉大学目前建有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食用豆类自然科技资源中心等三个省级科研平台。2020年,学校建设了湖北省农业生物种质基因检测鉴定中心;与市农科院合作,建立了茄子和莲藕MNP标记检测方法和部分DNA指纹数据库;积极配合市农业农村局参与编制《武汉市数字农业“十四五”规划》DNA指纹数据库构建相关内容。学校积极参与国家蔬菜种质资源库的资源收集、鉴定和繁育工作,在论文、专利和新品种等科研成果以及成果转化方面取得较好成效。江汉大学的科研平台为培养打造一批数字农业行业领军人才、管理团队和实用新型人才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加强协作

市教育局在市属高校科(教)研、产学研立项申报中向农学倾斜,引导教师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协作,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江汉大学《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都市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为2018年产学研重点课题,开展的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诸多新技术成果。课题组发表学术论文6篇,编制武汉地区有机豇豆等生产技术规程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育成“江大紫豇豆1号”豇豆等植物新品种2个,为农业创新发展增添动能。下一步,江汉大学将与武汉市农科院合作,扩展茄子和莲藕品种DNA指纹数据库;与湖北省农科院合作,建立优质米分子精准育种技术体系;建立湖北省农业种质资源DNA指纹数据库;依托湖北省农业种质检测鉴定中心,在武汉市和湖北省广泛开展植物品种分子选育工作。

(四)加强农业人才信息化培训

市教育局将信息化、数字农业等纳入农业人才培训课程,面向各类农业人才开展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果。支持依托我市涉农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农业公司等平台,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增加农业人才信息化意识,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持加大对现代农业人才信息化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对现代农业人才培训资金的统筹和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农业农村局注重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和教育,将农业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等融入到培训课程中,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基础。计划每年组织农业农村系统干部,农业企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和从事数字农业工作人员到华农、武大等高校参加专题培训,每年培训约300-500人。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7月20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