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他用舌头闯出茶产业致富新路

绿茶改红茶,延长产品周期提升附加值

发布日期: 2022-02-28 15:54 来源: 长江日报

韩英胜在茶场查看茶叶的长势。

从武汉市区一路向南,穿行107国道进入江夏区山坡街道,走进天子山之畔、梁子湖之滨的光明村,远处云霭氤氲,隐现湖光山影,近处的茶树满坡遍野,正等待春季来临,勃发嫩芽。这里是武汉著名特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江夏光明茶”的主产区,也是65岁的光明村老党员韩英胜把“江夏光明茶”从绿茶产业延伸至红茶的地方。 

■ 请来福建制茶师,红茶口感接近国内一流水准

光明村背倚天子山,紧邻梁子湖,具有典型的临湖特色小气候,岸边植被常年沁润湖水雾气,加上地处偏远,远离城市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色茶叶种植就在此兴起,光明茶也因始于光明村而得名。在后续的发展中,江夏山坡街道光明茶也因产地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底蕴深厚,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2013年,随着光明茶名气逐渐打响,光明茶产地的茶场日渐增多,同行竞争也日益激烈。作为村里的茶产业先行者之一,韩英胜决定拓展产业领域。光明茶这么好的底子,能否做成红茶?

因为产品特性,光明茶的采摘和生产时间几乎只有每年3月,如仅制作绿茶,不仅制作、销售时间短,且与同行扎堆,导致竞争激烈,而红茶,因需发酵加工,制作时间可延伸至每年5至7月,且具有易存放、单价高的特点,可拉长产品周期,提升产品附加值。

为此,韩英胜多次前往福建等地考察,并高薪聘请福建红茶制茶师到光明村常驻,学习红茶制作技术。

与原本制作绿茶的工艺相比,红茶制作更为复杂,需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多个过程,而为了保证茶叶醇厚,每道工艺都需要反复验证。

如同当初制作绿茶一样,韩英胜品尝了出产的每一批次红茶。“一天产30批,就要尝上30杯。”他的味蕾也因此能精准分辨光明茶在种植、生产环节的不同。“茶叶是食品,是要入口的,人的舌头也是最敏感的,不能取巧。”在种植生产过程中,韩英胜用自己的舌头,找到了光明茶的“最佳配方”。

韩英胜说,光明红茶口感已接近国内一流红茶的水准,单价达每斤1000元以上。如今,他的茶场成为当地唯一生产光明红茶的地方,红茶年产量达到2000斤,供不应求。 

■ 特色产品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产品质量提升,不仅让企业效益增长,也带动了村民们就近务工。如今,走在山坡街道,光明茶的招牌随处可见,当地人也因光明茶的好销路,走上了致富路。 

据悉,在光明村及周边区域,当地茶树总种植面积达到66公顷,干茶总产量50吨,大小茶场十余家,全面带动了当地人就业。每到3月采茶时节,满山遍野的茶树新芽长出,只待人采。

韩英胜说,这些年,每逢采茶季,当地采茶工时常供不应求。仅韩英胜的茶场,高峰期单日用工人数达100人以上。光明村村民胡铁梅,每年都会上山采茶,“一天大概能采个六七斤,挣个几百块”。平日里,她会在外打些零工,家庭收入每年可达约2万元。山坡街道居民徐婆婆,近5年一直在家中带孙子,每年仅在茶场采茶,就可额外增收1万元左右。 

光明茶如今打响了名气,带动当地人增收,但在韩英胜看来,江夏的光明茶还能做得更好。作为江夏区山坡街道光明茶叶协会会长,他畅想未来,希望当地分布各处的大小茶场,能够统一经营生产,集中力量打造“江夏光明茶”拳头产品,把“江夏光明茶”从知名变成著名,让“江夏光明茶”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更大作用。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