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桂园
离开老家麻城来到新洲打工,经过几年打拼,经营起4家水果连锁店,2013年开始,流转土地打造自己的“幸福桃花源”。
“礼盒装一斤119元,今天刚有客户在长江严选电商平台订购了好几盒。”正值初秋,10月11日,走进新洲区三店街宋寨村宋桃基地,一片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近3000亩的桃园里,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桃胶挂满枝头,桃农们正忙着采摘、晾晒、分拣……基地旁的打包车间,负责人曹桂园正将桃胶打包发货。这里生产的生态桃胶,价格是普通桃胶的两倍多,还供不应求。
■ 荒岗地上打造“幸福桃花源”
桃树流胶,桃胶因含有膳食纤维在食品行业颇受欢迎。“温度越高,天气越干燥,流出的桃胶越不易被空气腐蚀氧化,质量也越好。”曹桂园说,今年夏季持续高温,培育出了颗颗饱满晶莹的桃胶,趁着这几天露少雨少,采摘的桃胶品质会更好,干净剔透,色泽金黄,“我们正在抢时采摘,将桃胶晒干、分级,做成礼盒包装,在网上售卖”。
来基地务工的桃农基本是周边村庄的农户,车间里的工人也多为当地村民。连日来,基地的车间一刻不停地运转,曹桂园算了算,今年夏季至今,基地加工的桃胶数量相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一批批桃胶被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远销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
如今的丰收景象,与今年34岁的“新农人”曹桂园的钻研和努力密不可分。2006年,曹桂园离开老家麻城来到新洲打工,经过几年打拼,经营起4家水果连锁店,年销售额400多万元。敢闯敢干的她并没有就此止步,经过市场调研,曹桂园看中了桃产业,2013年,她一次性流转三店街道宋寨村200多亩土地,拓荒整地,起垄植苗,开始打造自己的“幸福桃花源”。
“刚开始我流转的大多是村民们不愿意耕种的岗地、荒地,地势高、取水难,但也正适合耐旱怕涝的桃树生长。”曹桂园说,虽说地理环境适合种桃,但种地的人都知道“桃三李四”,一棵桃树种三年才能结果,前期需要大量投入,对种植技术要求也特别高。
种桃初期,她几乎整日泡在田间。为了给桃树施肥、维持田间运转,她将水果店的收入拿来垫付。最初选择引入的品种,一度因为没有根据地形调整种植方案,存活率始终上不去,“有一年遇上大雨,损失了几十亩的桃树”。
通过几年不断摸索和请教专家,曹桂园从毫无经验的“门外汉”变成了种桃能手,并探索出了适合基地的种植模式,桃树有了稳定产量。
■ 延伸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
产量有了保证,但销路又让人犯了难。当时,桃子的主要销售渠道是客商,收入大打折扣。面对窘境,曹桂园奔赴各地,寻找新的销售渠道。
“我分别去东三省、广东、江西等地做了市场调研,和各大市场互通联系,每年到丰收季节都会派人到这些市场上卖货,慢慢打开了销路。”曹桂园说。
市场扩宽了,曹桂园开始琢磨新的富农之道。2016年,她注入资金100万元,成立武汉宋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扩大种植面积,优化经营模式,基地从最开始的200多亩发展到了现在的近3000亩,2021年综合产值突破4000万元,注册“宋桃”商标,开发了桃胶、黄桃罐头、桃花酒等系列产品。
“3月桃花盛开,举办桃花节吸引市民下乡;5月桃树结果,开发采摘体验;6月后,桃胶流出来,既能加工售卖还能开发农副产品。”曹桂园说,基地逐步成为集品牌生产、休闲旅游、文化研讨于一体的生态园区,为当地村民创造固定岗位60多个、临时性岗位150多个,带动村民年均增收近3万元。
同时,基地还为低收入农户免费提供桃苗、农药、化肥等,通过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服务提高种植成活率,以产业兴农。
说起现在的变化,村民徐保菊频频点赞,“比以前种庄稼强多了,土地承包出去后,空余时间便在宋桃基地打工,收入增加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带动更多村民就业,为大家带来更多福利,助力乡村振兴。”曹桂园计划,把宋寨村打造成都市人乡村游的热门目的地,让宋桃基地成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典范。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