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实践队与余长畈村小学孩子们合影 通讯员供图
蓝天白云下,一群燕子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农民在田间耕种,一派农忙的景象……湖北省通山县大路乡余长畈村墙体涂鸦成“网红”点,原来,来自武汉民政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20多名师生,以播种、耕作、收割、丰收为主题,用“创意 +画笔”,描绘出新时代新农村新面貌,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新时代背景下,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以创建文明校园为目标,将创建工作与学校育人工作相结合,通过开展红色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爱心支教助学等系列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上好“大思政课”,助力高校学子成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后备军和志愿服务乡村的中坚力量。
思政课开在田间地头
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是推进乡村振兴的“蓄水池”“助推器”,也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主体。
近年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把思政课开在田间地头,开在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的现场,开在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推进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和家国情怀教育。
2022年暑期,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重点团队,在学校党委书记罗卫国同志的带领下,赴咸宁市通山县大路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校公共课部思政教研室的肖静老师以《中国共青团百年团史与青年奋斗》为题,带领师生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共青团的创建及发展的历史。6月18日早上,社会实践团队还来到通山县烈士陵园,开展了一次沉浸式主题团日活动。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全体师生深刻缅怀长眠在此的烈士英灵。隔着厚重的历史云烟,师生们深刻体悟革命精神。中国革命从农村开始,发展更是离不开农村,学生纷纷感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乡村振兴,强国有我!”
“五育并举”实践育人
用青春助力美丽乡村
6月16日,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通山县大路乡余长畈村进行实地调研,余长畈村是武汉民政职业学院驻村帮扶点。该校驻村队成员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余长畈村的经济状况、村民居住条件等情况,以及过去一年以来学校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情况。
为了美化乡村人居环境,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学校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们发挥专业特长,以五彩颜料在村墙上绘出了春夏秋冬四时耕作的农家意趣。墙体彩绘历时两天,负责绘制的师生顶着炎炎烈日,挥汗如雨,脸上却洋溢着笑容,为能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改善而感到自豪。同学们还参观了大路乡新桥冯村大型生态农业示范园果匠小镇,了解到该村以美丽乡村为契机,推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带动周边各村振兴发展的历程。在这里,同学们通过亲手采摘水果,感受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快乐,在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中更加“知农爱农”,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树立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意识。
爱心支教助学促成长
专业引领造公益品牌
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集合地,高校以志愿服务的方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在拓宽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渠道和推动服务基层社会、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发挥大学生学科专业优势和文化优势,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比如学校发挥民政专业优势,打造了“绿康社”和“彩虹社”等社团品牌,开展了以养老服务、社会工作等志愿服务;充分活用资源,开展了校地合作的学生有锻炼、乡村有需求的系列爱心支教活动。
点亮一盏心灯,托起一片希望。在大路乡余长畈村小学,学校长期开展支教助学活动。了解到余长畈村小学教育经费不足、体育教学器材严重匮乏的情况,学校向该校捐赠了一万元的体育器材,为当地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奉献了一份力量。实践队的同学们不仅为小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歌舞表演,还走进每个班级,通过分享革命故事、教唱红色歌曲、做小游戏等等方式,带领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在实践中增才干,在一线中立大志,有些队员明确表示自己毕业之后想要到乡村支教,为祖国的乡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热血。据介绍,下一步,该校康复专业、养老专业学生将为实践所在地的居家老人讲述医疗保健知识、推广老年保健操等;院社会管理学院社工专业师生将继续深入基层,开展咨询、服务等志愿活动。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连续多年开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批批学子来到基层一线,走向生活中的“大思政课”。在红色教育与体察国情社情民情中,广大学子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