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了传统养殖模式中气味难闻的问题,武汉牧原种猪场内十分干净
11月9日,长江日报记者获悉,位于武汉经开区东荆街的武汉牧原种猪场,已建成武汉最大的智慧养殖场。每年可出栏10万头优质生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
对此,武汉牧原种猪育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牧原”)负责人罗春杨说:“党和国家重农强农惠农富农,我们更有信心搭乘数字农业的快车,为养殖场筑起‘智慧巢’、装上‘智慧脑’、换上‘智慧芯’,把它打造成5G+智慧养殖的样板。”
罗春杨介绍,该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种猪场,占地面积300亩,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基础上的智能设备与软件技术,应用到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打造“现代化、全封闭、可循环、无污染”的5G+智慧养殖应用场景。明年1月,该养殖场生产的第一批生猪就会上市,经屠宰后销售至农贸市场、大型商超、生鲜电商平台等。
据了解,在刚刚建成的武汉牧原种猪场,在“5G+”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加持下,育肥阶段,一名饲养员可以管理2400-3000头生猪,比传统养殖提高了数倍。
该种猪场相关负责人说,这是因为猪舍内的巡检机器人通过对猪的声音、体温等数据的捕捉、分析,饲养员可随时掌握它们的生长和健康状况。
走进猪舍,一个瞪着大眼睛的移动智能巡检机器人,对着猪来回扫描,猪的体温、猪舍温度、湿度等数据实时显现在中控室的大屏上。
“它是我们猪场的‘护士’兼‘医生’,24小时不间断巡视猪舍,收集信息。”武汉牧原负责人罗春杨介绍,巡检机器人通过对猪的声音、体温等数据的捕捉、分析,饲养员可随时掌握它们的生长和健康状况,“机器人还可以及时察觉到猪舍里的异常情况,实时反馈给兽医,便于迅速采取措施”。
据武汉牧原养殖场场长周克华介绍,养殖场深度融合现代智能装备与5G、大数据、云计算、AI等先进技术,实现智能环控、智能饲喂、AI图像估重、猪群异常状态报警、猪群声音识别、机器人协同作业等功能。例如,配建的自动化饲料加工、运输、投喂系统,可以通过建立动态营养模型,精准调控不同种类的猪群营养供应。
数字化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猪舍告别了传统养殖模式中气味难闻的问题。武汉牧原种猪场建有智能环境控制系统,拥有四级空气过滤、自动控温、独立新风系统及除尘除臭灭菌等装置,让猪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健康生长,还可以有效阻断病菌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牧原种猪场采用了全自动极致节水、无供热猪舍、臭气治理、沼液还田等环保工艺,生猪的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100%,产生的沼气用于供热取暖,沼液还田每年可节省肥料采购费用超过75万元,完全实现了生猪的排泄物综合利用。
不仅如此,养殖场还能带动就业。武汉牧原推行“猪+沼+粮(蔬)”种养循环模式,“可带动周边近500多名农户通过沼液半替代+化肥减量拉动当地粮食、蔬菜、苗木、水果等高效种植,保障作物产量及增产来实现节支增收,养殖场也可以为110多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罗春杨说。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