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面对旱情、疫情等不利局面,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不减弱、措施落到位、投入有增加,湖北收购粮食较去年同期增加30.25亿斤,在大旱之年实现稳产丰收,湖北从耕地、种子、装备三个农业生产要素发力,牢牢握住了粮食安全主动权。
今年,面对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高温,湖北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2.2亿元,189.1万干部群众参加抗旱,1.4万农技专家在田间地头指导。截至12月,全省累计收购粮食231.69亿斤,收购量较去年同比增加15%,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十连丰”胜券在握。
沟渠相连、田间路完整的高标准农田在应对旱情时成效显著,今年,湖北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64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86%。眼下正是冬春农闲,兴修农田的时候,全省各地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奋力冲刺4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任务。在黄石大冶金湖高标准农田四标段,最后200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进行。
黄石大冶金湖高标准农田四标段现场负责人 张绪谋:“总共平整面积是860亩,沟渠是3100米,田间路、生产路一共是5100米。”
黄石大冶市大箕铺镇种粮大户曹海胜:“之前我这一片大概只有800多斤、900斤,高标农田建设好了以后,我们这片的水稻基本上都能达到1100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中部粮仓,湖北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行动”之一,截至12月,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44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4%,占耕地的61%。按照农业农村部的统一部署,我省还有超过1500万亩建设任务。
黄石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明平田:“确保高标准农田建一块、成一块、发挥效益一块,为粮食安全、农民增产增收筑牢坚实基础。”
良种是丰收的关键。在荆州江陵,本土优质稻品种虾稻一号种植面积达20万亩,占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
荆州市江陵县副县长韩凯:“今年,江陵县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统一种植品种,让原来全县一百多个品种得到了高度统一,粮食品质得到较大提升。”
近年来,湖北农业部门加大对本土优质品种推广种植,累计推广优质稻品种5000多万亩,有力减少因采购种子不对而造成的减产绝收。今年,湖北还在全国率先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开工建设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7个库圃入选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9家企业、3家专业化平台跻身国家种业阵型。
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水稻组组长曹鹏:“现在的很多品种从原来的产量导向现在变成了产量加上品质双重兼顾的一个导向,优质率在增加,湖北省本土自己的品种会在未来大放异彩的。”
除了良种,丰收还离不开种植的良法,湖北今年打造769个农业主推技术示范样板,集中示范面积339万亩,辐射带动1766万亩,实现节本提质增效38亿元。在武汉黄陂,两万亩农田,两个人操作农业软件,就可以监控各种农机进行农业生产。
武汉市黄陂区永旺智慧农场负责人胡丹:“用这个手机APP,用遥控器就可以指挥农机去进行无人化的作业。”
湖北省农机安全监理(推广)总站站长任耀武:“把5G遥感、联网、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集成应用于我们农业生产,安排每年3000多万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计划‘十四五’期间,全省支持建设100个智慧农场和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基地。”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