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将浑水变清水 让绿水变“金山” 女博士后把论文“写”在鱼塘里

发布日期: 2023-04-21 11:00 来源: 武汉晚报


张秀梅(右)抓着从清水塘里捕捞的手掌大小的小龙虾。

1.5米水深的池塘里,翠绿的水草自在摇曳,池水清澈,一眼见底。

4月,养殖户们开始起笼第一批小龙虾,色泽鲜亮的纯天然生态养殖小龙虾,将与他们一年的收获紧密相关。

在江夏区湖泗街道夏祠村,1.5米水深的池塘里,翠绿的水草自在摇曳,衬得池水越发清澈,放眼其间,鱼虾欢快游动。而在两年前,这个池塘还是一片浑浊,是武汉粼鳞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粼鳞生态)的技术总监张秀梅,彻底改变了这里的水环境与水产养殖模式。

将16年所学付诸于一汪碧波,34岁的华中农业大学在站博士后张秀梅,让湖泗街道连片的29个池塘由浊变清,抓着从清水塘里捕捞的手掌大小的小龙虾,她开心地说:“我要把自己的梦在整个长江流域实现。”

让环境变得更好

23年前,在山东省潍坊市东南方向的黄旗堡街道,初中生张秀梅和7名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参与暑假社会实践,他们要在感兴趣的科学领域中自选角度,写成一份调查报告。

“有位小伙伴说自己外婆家附近有条河,在短期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秀梅满怀期待,骑着自行车来到河边,看到的却是污染的水面、漂浮的垃圾,和课本上关于自然的彩绘插画大不相同。

一位结束耕作的村民经过,看着他们稚嫩的面庞说,以前这里河水透亮,一眼见底,总有大人带着小孩来河边看小鱼,河水还能顺着田埂直接灌溉农田。

看着从造纸厂里排出的污水,张秀梅和小伙伴们提交了一篇400余字的报告。“水面不应该是这样的。”当张秀梅在实验手册上写下这9个字时,关于环境保护的种子已悄然在心中种下。

高中毕业时,张秀梅翻阅着填报高考志愿指南时,看到了中国海洋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童年时小河被污染的场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父母希望我从事文字工作,他们觉得女生顶着烈日,站在田间很辛苦。”张秀梅说,她尊重父母的意见,将金融专业放在了第一志愿,但在填报第二志愿时,她义无反顾地填上了“环境科学”。

录取结果出来后,她被环境科学专业录取。“第一时间不敢相信,既开心又感到幸运。”

让浑水变清水

在研究生课堂上,看到教授展示的湖泊生态治理前后对比图,张秀梅再次想起了小时候见过的那条河。湖泊治理前后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让她意识到这门学科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效应。

2016年,张秀梅通过博士生招生考试,继续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攻读湖泊生态修复专业。

2017年盛夏,在学校苏州东山实验站,她终于迎来了人生第一次下塘实验。一片大型养殖池塘、一个生态研究基地,98个实验桶,张秀梅至今难忘第一次穿着胶鞋,在池塘里挖泥巴、种水草。

“其实我小时候学游泳差点呛水,对水还是有一些畏惧。”张秀梅说,但每次靠近水边,好奇心永远会战胜恐惧感,脚踩进塘内淤泥中,反而更觉得踏实。

第一天实验结束,张秀梅发布了一张自己坐在板凳上赤脚收拾水草的照片,写下了这样两个字:“拼了。”

那段时间天气异常闷热潮湿,气温从早上8点开始便能超过35℃,为了避开高温,她定了凌晨4点的闹钟。“响三声就能醒,因为心里始终记着还有实验要做。”

翻看张秀梅的微信朋友圈,有一张她和实验站养殖工人的合照,还有这样一段话:“阿姨说等你有出息了,再看看这张照片,今天我最干净,能看清脸,必须留个念。”

让绿水变“金山”

“走上湖泊生态修复的道路可能是机缘巧合,但随着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我意识到我学到的知识能为国家和社会产生极大的价值,这坚定了我走下去的决心。”张秀梅说。

2020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在站博士后期间,张秀梅认识了在江夏从事水产养殖的彭森。彭森是土生土长的江夏人,从小在牛山湖渔场旁长大,吃的是湖水煮湖鱼。

彭森发现,传统的水产养殖,由于投放大量饲料,实际上对水资源也有高污染,他一直在寻找改变这一现状的办法。

在多年从事水环境治理研究,熟练掌握水环境修复的系统方法后,张秀梅认识到,水环境修复不仅是一项投入巨大的环境保护事业,还可尝试建立一种不破坏水质的生态养殖,实现环境保护修复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带动村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

两人决定共同在湖泗街道开展生态养殖。

背靠梁子湖的夏祠村、科农村,村民世世代代以耕作和水产养殖为生。养殖工人张东云回忆,当地村民之前用多投料、多用药的方式养虾,“水是浑的,产量也上不来。”

对此,张秀梅把她在读博期间一项关于不同鱼对水草牧食压力的实验研究成果,用在了夏祠村和科农村的水产养殖中。她和彭森经过摸索,对实验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通过抽排降低水位,改造池塘地形,再将一簇簇密刺苦草像插秧一样种在塘底。

两三个月后,浑浊发臭的劣V类水体变得清澈见底,随后又通过投放各种鱼类、虾类,构建完善的水下生态链。

水质长期稳定的奥秘在于张秀梅创新的“鱼草平衡”生态技术。

“密刺苦草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但这并不足以让水能够持续清澈。”张秀梅介绍,为控制水草过分生长,他们在水中投入一定数量的团头鲂;为防止鲫鱼幼苗过多,他们又精准投放鳜鱼加以制约;微生物菌剂会把多余的饲料降解为生物絮团,花鲢和虾苗则负责“打扫残渣”,以保持水质。

为精准调控投放比例,张秀梅多次划船至水中,拨开水草,进行生物采样。

不投肥、不用抗生素的清水虾上市了。去年夏天,公司养殖的小龙虾首次登陆上海一家线上生鲜平台,虽然价格高出一般小龙虾不少,但几分钟就销售一空。

数据显示,粼鳞生态去年小龙虾亩产300公斤,加上鱼类养殖产生的附加值,平均亩产达1.2万元,比传统养殖纯利润额高出约2倍。

新的生态养殖模式给村里带来明显变化,除了土地流转的固定收入,公司每年的劳务用工,还给村民带来增值收入。

在夏祠村的粼鳞生态二号基地里,养殖工人夏宗杰在每年需要拔草、种草、喂鱼的时候,都会召集村里的脱贫户,到基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农户每个月的收入能达到5000元。

目前,张秀梅团队已在江苏常州同步开展“鱼草平衡”生态养殖试点,与武汉长江航道局救助打捞局合作开发的生态智慧渔场项目,规划面积达1万亩。

江夏区农业农村局水产管理办公室工程师董敏说:“‘鱼草平衡’的生态养殖技术在湿地丰富的江夏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极具推广价值。”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