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从武昌鱼到草鱼、喜头鱼 “无刺鱼”研究步步深入

发布日期: 2023-05-09 11:49 来源: 长江日报

武汉人爱吃鱼,喜头鱼肉质细嫩鲜美,是武汉人的最爱之一。但喜头鱼细刺多易卡喉,也让人不胜其烦。日前,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发布最新研究成果,经一年多的努力,他们根据基因技术,利用鱼类精准育种技术创制出了无刺喜头鱼。

这里说的无刺是指无肌间小刺,并非无骨。肌间小刺位于鱼类椎骨两侧肌间隔中,是种膜性硬骨小刺。平常吃鱼,大家的经验都是鱼骨好剔、鱼刺难除。常说喜头鱼细刺多,就是其体内这种肌间刺多达80余根。

近年来,无肌间刺鱼突变体种质的创制一直是鱼类遗传育种学研究的热点。让老百姓吃鱼不卡刺,在汉科学家们在无肌间刺鱼的道路上一直深入探索。

2018年,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团队通过斑马鱼的基因编辑技术,找到了一个“有效”基因,能减少70%的鱼刺,只有尾部还保留一点点,背部的刺都没有了。

2019年底,高泽霞团队找到了斑马鱼无刺主效基因,并且证明这是一个所有有刺鱼类都含有的共通基因。同时,他们测定了无刺斑马鱼肉质中的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和普通有刺鱼没有显著差异。

2021年,高泽霞团队和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已经分别在鳊鱼、草鱼和银鲫身上试验了敲除调控鱼刺生长的主效基因而获得第一代杂合体(F0代)的少刺鱼,生长良好,形态正常,习性和普通有刺鱼没有差异。

2022年,高泽霞团队利用已获得的第一代杂合体(F0代)少刺鱼,经过雌雄交配繁育出了完全没有肌间刺的武昌鱼(团头鲂)苗种(F1代),且长势良好,计划2023年进一步开展无刺鱼遗传稳定繁育工作。

此次,桂建芳院士团队创制无刺喜头鱼(异育银鲫)与高泽霞团队创制无刺武昌鱼依据的是同一基因(runx2b)。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