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伴随着268尾打上PIT识别芯片、拥有身份证的中华鲟,放流入江,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打造的“数字中华鲟”正式开启。

中华鲟,是江海洄游鱼类最典型的代表,它们在长江出生,顺长江东游进大海生活,成熟后洄游到长江出生地产卵,形成一个物种的循环。最新的研究表明,中华鲟在长江中的生活岌岌可危,已连续6年没有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

去年5月20日,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成立。据中心主任危起伟研究员介绍,一年来,该中心做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发布、专业讲座和公益科普工作,呼吁更多人来关注中华鲟的命运。
目前中心正在组织建立一套规范的中华鲟追溯体系。包括:在放流中华鲟体内植入PIT芯片,使每一尾中华鲟都拥有一个特定的身份证号和“人事档案”,便于后期的个体追溯,以及评估放流效果。组织编制论证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标记追溯体系方案,规范增殖放流标识管理,形成中华鲟增殖放流的“全国一盘棋”。

近年来,对中华鲟的保护策略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在水利工程上建“过鱼”设施,二是在长江江段开辟“旁通道”,三是在葛洲坝和三峡两坝之间放流令其自然繁殖,四是在坝下人工放流成熟亲鱼,五是稚幼鱼人工增殖放流。
“目前,第五种策略是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主要措施,预期2036年前后,中华鲟可以恢复自然繁殖。” 危起伟说,长江十年禁渔对野生中华鲟种群恢复起到关键作用,他还大胆预测了长江中华鲟恢复自然繁殖的时间。

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武汉市举办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成立一周年暨“数字中华鲟”概念发布活动。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市已采用数字化方式,赋能中华鲟各类保护行动。“依托最新的数字技术,对中华鲟的栖息环境、繁育保护、科学监测、文化创意、社会参与等进行全方位数字赋能,构建与中华鲟保护相关的数字“生态群落”,推动中华鲟成为中国生态文明领域新文化。” 武汉市将尽快推出“数字中华鲟”实施方案,发动社会力量,支持中华鲟保护,探索中华鲟“云孵化”模式。
长江十年禁渔首倡者、中科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以视频方式送来祝贺。曹文宣院士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华鲟自然种群的保护和恢复是长江大保护的重中之重。“数字中华鲟”的概念是保护中华物种的新趋势。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