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在色彩斑斓的田野上,在酸甜爽脆的果实中,在辛勤劳作的身姿里,更在农民的心坎上。
“我们创业原本只是想解决乡亲们蔬菜滞销的问题,没想到这么一‘泡’,不仅为乡亲们解决了蔬菜销售问题,还增加了大家的收入。”“何不大胆闯一闯,大不了从头再来。”……这些乡村创业者质朴的想法,造就了一个个“新农人”,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的乡村越来越美,农民的笑容越来越多。
帮乡亲解决蔬菜滞销难题
“80后”夫妻开创绿色泡菜事业
在东西湖区辛安渡街道汉宜社区,有一对远近闻名的致富“夫妻档”,他们返乡创业,研究泡菜腌制,利用现代网络销售思维,打造了“君宜泡菜”品牌,带领村民一起致富。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在君宜泡菜加工坊见到了正在生产车间腌制黄瓜的王子君和丈夫丁志武。

王子君(左)和丈夫丁志武
夫妻携手做泡菜
帮乡亲解决卖菜难
王子君是“80后”,在返乡创业前,她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
2020年,王子君夫妻俩回东西湖区辛安渡街道探亲,恰逢周边农户蔬菜滞销,看见堆成山的黄瓜、莴苣卖不出去,王子君很替乡亲们着急。很快,她想到了一个办法:买些蔬菜做成保存期更长的泡菜,送给亲朋好友吃,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农户解决部分难题,还可以避免浪费。
王子君告诉记者,她的奶奶和外婆都是做泡菜能手,她从小耳濡目染,掌握了不少做泡菜的技巧。大学时期,王子君经常在宿舍腌泡菜,很受欢迎。于是,王子君采购了一批黄瓜进行腌制,分成了100份送给亲朋好友试吃。
“大家试吃后都反馈说味道不错,有些朋友还要求再做一些。”此后,王子君只要有空,就买些莴苣、包菜、辣椒等蔬菜做成泡菜,送给朋友们品尝。
“你做的泡菜这么好吃,不如跟我合作,我提供蔬菜,你来加工销售?”2020年下半年,王子君收到了东西湖区东山街道武汉禾香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合作邀请。
回到家,王子君和丁志武商量,想放弃服装店转行做农业。一开始丁志武不同意,他认为泡菜利润低,不好做。但王子君坚持回乡创业,她觉得外面再好,都不如自己家乡好,而且如果自己创业成功,还能带动周围农户一起致富,这是一件大好事。经过不断沟通,最终丁志武被妻子说服了,决定和她一起投身农业。
说干就干,王子君夫妻俩很快转让了服装店,购置了专业的泡菜生产设备,翻新装修了生产车间,并通过相关部门检验,成功办理了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开启了他们的泡菜事业。
坚持田间直采
做绿色健康泡菜
泡菜作为传统美食,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劲爽的味道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越发关注,传统泡菜的销量开始下滑。如何打破这种僵局,王子君夫妇和团队一起,不断创新研发、改良调试,用绿色食材开发出绿色健康的泡菜产品。
走进君宜泡菜的生产车间,泡菜味香气扑鼻,令人口舌生津。“你看,这些莴苣、豆角都是早上现摘的,特别新鲜。”王子君介绍,车间里腌制的每一样蔬菜,都由东西湖区辛安渡、东山田间直采,最大程度保证产品的口感和新鲜度,而腌制的秘诀则来自独家配制的酱料。“我配制的酱料里都是最基本的调料,只有盐、醋、糖、酱油和辣椒,没有别的添加剂。我希望消费者吃到的泡菜是绿色健康的。”
除了研究泡菜的制作方法,王子君和丁志武还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如今的年轻消费者更注重个性化定制。于是,他们推出了定制服务,通过信息推送,消费者可以按需在手机上选择喜欢的风味、辣度和配料,按照定制化要求生产制作出来的泡菜,还可以送货上门。
如今,通过微信、抖音等网络销售渠道,君宜泡菜的客户群体已稳定在3万人左右,每天的订单最多达几千份。王子君说:“客户下单后,武汉禾香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通过田间直采,将蔬菜配送过来进行腌制,除糖蒜需腌制一个月外,其他蔬菜均可上午腌制下午发货,实现蔬菜从入库到出库4小时完成分装,最大程度保证新鲜。”
打造品牌
带领农民“泡”出致富路
随着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如今,王子君夫妇成立了商贸公司,进一步扩大泡菜生产,并对产品包装提档升级。
“在公司,我和丈夫根据各自优势有明确分工。我负责生产研发、内部管理,他之前从事电子产品销售行业15年,积累了一些销售经验,就负责公司的外部市场、团购业务及销售模式。我们相互扶持,让公司稳步前行。”王子君说。
丁志武告诉记者,“君宜泡菜”还计划开实体店,目前正在选址。“未来,公司还准备与农民合作种植绿色蔬果,打造乡野一日游,让农业、食品加工和互联网等行业跨界合作,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推动当地的农业发展。”
9月15日,“君宜泡菜”在东西湖区首届农业农村土特产大赛中获得三等奖。拿到奖牌,王子君笑称:“我们创业原本只是想解决乡亲们蔬菜滞销的问题,没想到这么一‘泡’,不仅为乡亲们解决了蔬菜销售问题,还增加了大家的收入。”
谈及未来,王子君表示:“期望有一天,我们的君宜泡菜能成为武汉的特色产品!不光自己赚钱、企业赚钱,还要让乡亲们都赚钱。”
破落村湾蝶变生态农庄
她们相伴15年打造梦中家园
“我生在农村,过过苦日子,一路‘折腾’脱了贫,便也想为乡亲们做点事。”9月19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江夏区五里界街道群益村,穿过葱郁的森林秘境,梁湖农庄就在眼前。很难想象,这个美丽富饶的旅游胜地,曾经是偏远落后的贫困村。曾献琴与好姐妹代霞霞打造幸福家园的起点,就在这里。
梁湖农庄位于美丽的梁子湖畔,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近年来,在曾献琴和代霞霞的带领下,梁湖农庄流转土地,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打造集生态旅游、餐饮食宿、果蔬采摘、四季赏花、商务会议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乐园,吸引市民下乡打卡。

晒莲子
打不倒的“娘子军”
正午时分,一辆接一辆旅游大巴驶入梁湖农庄,前往梁湖食府就餐,曾献琴与代霞霞正忙着接待,前台指引、后厨指挥、餐后评价……她们默契地配合着。曾献琴回忆道:“15年前,这里还是一家小小的农家乐,第一顿饭就是我俩亲手做的,得到游客的一致好评,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才有了如今能容纳1200人的梁湖食府。”
秋高气爽的时节,走进梁湖农庄,一路上都能看到员工们忙着装扮园区的身影,他们个个精气神十足,为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长假做准备。“农庄有80多位员工,其中八成都是女性,除了村里的村民,还有不少慕名前来的女大学生,经常被叫作梁湖‘娘子军’。”曾献琴笑着说,农庄能有现在的成就,离不开姐妹们的支持和不离不弃。
曾献琴在群益村出生,也在群益村成家,如今在群益村立业,将一个贫困村“折腾”成了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带领乡亲们在家门口致富。“现在村子变美了,乡亲们能有这么好的生活,全靠曾献琴的坚持和韧劲。”跟着曾献琴一起创业的代霞霞说。
“1993年刚结婚的时候,说是家徒四壁一点也不夸张,只有10亩地、5只鸡、1头猪,每天都在想明天还有什么吃的,全村都是这样。贫穷,是摆脱不掉的标签。”曾献琴说:“当时就想着,反正已经很穷了,何不大胆闯一闯,大不了从头再来。”于是,敢为人先的曾献琴开始承包湖汊养鱼、在山头上种植绿化苗、贷款买碾米机加工大米、办养猪场……终于,2003年,折腾了10年的曾献琴顺利实现了脱贫。
日子越过越好,但曾献琴并未停止脚步。2008年,五里界街道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旅游观光农业刚刚兴起,曾献琴灵机一动,心里盘算着:“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往乡下跑,但玩什么?吃什么?住哪里?若都能来我们村吃饭,乡亲们坐在家里就能赚钱。”怀揣着美好的愿景,曾献琴建起了梁湖大道上的第一家农庄——梁湖农庄。

曾献琴(左)与好姐妹代霞霞查看农庄内果冻橙生长情况,感受丰收喜悦。
农庄越做越大,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要搞休闲农业,没有地可不行。”曾献琴回忆,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土地问题,老一辈的村民守着三亩两分地生活,不放心将土地交出去,很长一段时间,曾献琴挨家挨户登门拜访,最终在街道和村委会的支持和协调下,流转了闲置农房、土地、山林、湖泊沟滩等1400多亩土地,前后投资一千多万元。
“不知道怎么推荐菜品,她们会主动去大酒店学习;不会操作电脑,她们便自己买书来操练;每个身心疲惫的夜晚,都有她们暖心的问候……”曾献琴说,创业路上,背后的姐妹一直是支撑她走下去的动力,是打不倒的“娘子军”。
梦里的幸福家园成现实
“吃了饭冇?”“最近在忙么斯?”“来尝哈我们种滴豆果!”将近中午,曾献琴忙完手头工作开始巡园,只要在农庄里,她每天都要花半个小时逛一逛,对农庄的整体情况了然于心。沿着进村主路向里走,经过舒谢湾民房前,正在做饭的村民探出头,用地道的方言热情地打着招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是我以前梦中的场景,村湾美如画,村民笑颜如花,如今已经实现了,多年的坚持没有白费。”曾献琴说:“以前只用顾小家,过好自己的生活,现在不一样,肩上扛着的还有全村人的期待,这份信任不能辜负。”
为了把梁湖农庄打造成村民生活的幸福家园,也成为市民向往的诗和远方,曾献琴与代霞霞有着明确的分工,将6000余亩的农庄打理得井井有条。“我主外,她主内,小事各有决定权,大事一起商议,我们经常讨论到半夜,第二天继续满血复活去工作。”曾献琴笑着说,在农庄建设过程中,代霞霞总是无条件地支持她,产生分歧的地方屈指可数。
在梁湖农庄内,有一条充满文艺气息的“网红街”,这是曾献琴给大学生提供的创业基地。2016年,曾献琴刚提出支持大学生创业、免费提供场地的想法时,代霞霞第一时间表示赞同,她们认为,乡村需要年轻的力量,大学生也需要更多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手工作坊、服装扎染、复古课堂……步入大门,充满艺术氛围的小院内,挂着各种扎染作品和手工制品,这是大学生范运飞和团队打造的“乡野学堂”网红打卡点。范运飞介绍,“乡野学堂”依托梁湖农庄内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自然教育、创意手工、非遗文化、农耕农事4个板块的研学体验,一到周末,便成为孩子们研学的林间课堂。
梁湖农庄的迅速发展,不仅给大学生带来创业机会,还让群益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致富。2012年,曾献琴自掏腰包,对舒谢湾的农户房屋进行改造,泥土路铺上石砖,涂上动人的彩绘,进村的市民多了,村民便在家门口卖起了土特产。
“以前在附近打工,经常十天半个月没活干,现在就坐在家门口卖蜂蜜,一年都有十来万元的收入,日子可安逸了。”脱贫户夏胜前讲述着如今的美好生活。
15年的并肩作战,曾献琴和代霞霞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曾经定下的小目标也已实现。“我们现在正在向国家4A级景区迈进,发展的脚步不能停。”曾献琴笑着说。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