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如今的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柏油路在村内蜿蜒,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民宿与青山白云相映生辉。夜幕降临,浪漫烟花秀、乡村电音节、古装实景巡演、露营烧烤派对……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和特色活动,吸引各地游客竞相“打卡”。
谁也不曾想到,就在十年前,这个位于武汉市最北端的偏远村庄,曾因土壤贫瘠,种地收入微薄,村民纷纷外出务工,一度成为“空心村”,而如今游人如织,美名传四方。
在村里走访,说起杜堂村的巨大变化,村民都会夸奖武汉木兰花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堂村第一书记葛天才。

葛天才正在办公
原来,1966年出生在杜堂村的葛天才,因不安中学毕业后父母安排的剃头匠营生,毅然选择外出闯荡。做过搬运工、洗过车、开过理发店、卖过水果、开过大排档、当过包工头和项目经理,在2012年创建武汉万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为资金过亿的企业老板。
事业有成的葛天才看到家乡杜堂村多年来变化不大,带领团队回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年,葛天才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在杜堂村的土地上建设木兰花乡景区、木兰不夜城,形成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杜堂模式”。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杜堂村专访葛天才,为大家讲述这位著名陂商的传奇人生故事。
不甘心做剃头匠,选择外出闯荡,成为建筑集团老板
葛天才兄弟姐妹一共6个,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982年7月,考上高中但因家里穷不能继续上学的葛天才,在父母的介绍下,和当地一个剃头匠学习理发。
“怎么也是一份手艺,学成之后每月可以有活钱。”抱着这样一份朴素的理念,葛天才开始了3年的剃头匠学徒生涯。
出师后的葛天才,在当地做起了剃头匠。“每天外出给人理发,都是步行,碰到牛车就坐牛车,碰到拖拉机就坐拖拉机,其它时间多数是靠走路。”回忆起年轻时当剃头匠的生涯,葛天才至今记忆犹新。
葛天才回忆,那时候杜堂当地一家人理发包年的费用才三十几元,他每月得去别人家里一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不想在乡里做一辈子剃头匠的葛天才,萌生了外出闯荡的念头。
正好同乡的叔伯兄弟在外面工地做工匠,收入还比较可观,更是坚定了葛天才外出闯荡的决心。

葛天才正在和杜堂村村民交流
葛天才外出闯荡的第一站,是到汉阳火车站附近的一个仓库扛麻袋。只要火车皮一来,成袋成袋的粮食、水泥等货物,都是葛天才需要肩扛的货物。
在这里扛麻袋,虽然收入也比较可观,但这不是葛天才外出闯荡想要的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葛天才跟随同乡的叔伯兄弟到四川一个工地打工。刚开始到工地的葛天才,不会什么技术,从搬砖、搅拌灰、提砂浆等工地杂活干起。渐渐地,葛天才也练就了一身建筑技术,泥工、瓦工都不在话下,逐年成长为师傅。
一次偶然的机会,葛天才接到了一个小工程。等工程完工,葛天才第一次赚到了近万元。渐渐有了积累的葛天才,看到了做生意的好处,萌生了自己当老板的想法。
回到武汉后,葛天才在汉阳租赁了一间临街的房屋,开起了理发店,再次捡起了理发手艺。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葛天才还在店门口做起洗车生意,并销售水果,增加收入。看到餐饮生意不错,葛天才还在店门口开过大排档做宵夜。
过了几年,结婚后有了小孩的葛天才,关掉了在汉阳的小生意。在朋友的邀请下,他到武汉南湖一个大型项目工地做起项目经理。
有了进一步资金和建筑资源积累,2012年,葛天才创建武汉万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成为资金过亿的企业老板。
不忘桑梓情怀,回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葛天才对家乡有着特殊深厚的情怀,他始终把回报家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情结。
2000年前后,葛天才回乡看到大面积的田地和山林抛荒,守在家里的老人妇女看不到一分农业收入,于是他主动提出流转这些土地,每年补给100多万元,全部种满苗木,聘请人员管理,让留守的家园的老人能有一点土地流转收入、有一个打工就业的场所,同时也保住了家乡的文脉乡愁。对农村孤寡老人和8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春节上门慰问,送礼送红包,视同自己的父母亲人。
2014年,国家加大乡村建设的投入,杜堂村被选为首批武汉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由于项目实行以奖代补,需要社会资金配套投入,并培育一定的产业,街、村两级倍感困难,于是姚家集街街道、杜堂村村委会游说葛天才回乡投资建设。

葛天才正在项目工地查看进度
在乡情、亲情和友情的感召下,葛天才带领团队回乡建设。按照要求,本来可以用完政府配套资金的标准完成建设,但葛天才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建设家乡就是外出游子的光荣责任,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建则已,建就要建成高档次、高水平。”
葛天才主动提出,在政府资金1500万元的基础上,自己再投资2000万元,后实际追加到3000万元,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范围、标准全面扩大提高。
在葛天才资金的支持下,杜堂村完成全部9个自然湾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共全面改善农房664栋,改造公厕48座,户厕471座,新建星级旅游厕所6座,建成雨污分流管网6150余米,刷黑道路10.5公里。曾经破烂的村庄焕然一新,为后来吸引人才回乡居住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在如今的杜堂村,柏油马路在村内蜿蜒,村民房屋掩映在绿树花丛中,公厕干净美丽,村民笑开颜。
土壤贫瘠的边缘村,竟然发展成4A级景区
现在到姚家集街走访,你随意询问一个土生土长的当地居民,“你会想到杜堂村会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吗?”得到的答案都是“万万没想到”。
明媚的阳光下,葛天才在杜堂村内巡视,略显黝黑的皮肤闪烁着光泽。
看着如今一年四季游客不断的木兰花乡景区,葛天才感慨万千,怎么也没有想到昔日土壤贫瘠、荒凉冷清的空心村,会变为现在花团锦簇、灯火璀璨的旅游景区。

葛天才在木兰不夜城查看
原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村湾环境改善,也带来葛天才乡村梦想的启示,面对“只见新村、不见新人”的故乡,怎么把人引回来,把人留得住?葛天才萌生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想法。
起初,很多人担心杜堂交通闭塞,又没有特殊的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恐怕很难成功。但葛天才态度坚定:“杜堂虽然没有特殊资源,但绿水青山就是最大优势,追忆乡愁就是最大动力,发源于此的木兰文化就是最好品牌,只要挖掘到位,配合得当,穷乡僻壤一样可以变成产业基地。”
葛天才将其旗下的武汉万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迁到杜堂村,并注册成立武汉木兰花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自2016年起,累计投入7亿元,完成杜堂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流转土地建设现代都市产业,植入旅游元素主打木兰文化地域品牌,形成占地面积3.8平方公里,农文旅高度融合,村庄、田园、文化、生态“四位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
葛天才还深入思考,大胆提出把农民闲置房屋利用起来,集中建设旅游专业合作社的设想。2017年,以木兰花乡景区为主体,联合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组成的湖北首家旅游专业合作社——武汉杜堂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全村113户农民将闲置的房屋集中起来,通过专业评估,按每平方米1600元价格入股合作社,再由公司对房屋进行统一设计、整修和管理,统一向城市市民、创业者招商,定向经营农家乐、民宿、文创、商业等业态,农民按入股金额的10%保底分红,上不封顶。

正与木兰不夜城商户交流的葛天才
随着景区的发展,农民家庭收入全面实现了多元化,即由原来的单一务农收入转变为景区打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房屋入股分红收入、村民自主经营收入等,仅房屋入股分红一项,合作社就累计分红2360万元,户均20.88万元。
村民葛位利说:“把房子拿出来入股,我开始还有些担心。当看到游客来并抢着预订民宿时,我这颗心才放下来。现在我不仅有了新房子住,每年还可以坐地分红。”
带领贫瘠山村,蝶变成景区网红村
在武汉,说起有名的夜市,火爆网络的木兰不夜城绝对榜上有名。
今年春节期间,木兰不夜城凭借古色古香、流光溢彩的街道,沉浸式主题互动表演,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创,10天吸引26.46万人次入园,一跃成为武汉现象级的夜游地标。
入夜伊始,木兰不夜城内彩灯万盏,火树银花。霓虹舞曲穿越北魏,再现《木兰辞》中的市井繁华。15大主题舞台、30场艺术演绎,融入长街古巷,游客穿梭其中,流连忘返。

葛天才近照
去年底,葛天才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市场需求,使景区的园内区域进行改造升级,在2023年春节前后33天的时间内,投资2.38亿元启动木兰不夜城一二期建设,整体布局东、西两市、太平十二巷、114处商铺、15组行为艺术,打造集演艺、美食、娱乐、科技、文化等于一体的沉浸式木兰文化场景集结地,创造形成武汉市郊最具特色,最早形成的乡村夜经济圣地,带动本村近30%的农户参与经营。
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在建成木兰花乡景区的基础上,葛天才迅速把目光移向周边的3个行政村,启动建设木兰花乡景区二期工程。自2020年开始,计划陆续投资15.8亿元,有效建设以柏叶村为中心的休闲康养小镇,以崇杰村、北门村为中心的田园综合体和农耕文化产业园,以规模化的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回乡就业创业,带动农村经济繁荣昌盛,带动社会和谐进步。
以杜堂村为示范样本,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黄陂大地徐徐展开。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