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程攀:一年三百天“泡”在田里育稻种

发布日期: 2023-11-02 14:45 来源: 长江日报

“程专家,你在哪里啊?”“这边。”

稻田中央,被唤作“程专家”的男子直起身子、探出脑袋。只见他双手各拎一只小网袋,脚步轻快地行走在田埂上。

个头不高,板寸短发,皮肤黝黑,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淡绿色长袖劳保服胸前的口袋里装着两支铅笔、一把剪刀,黄色泥土沿着长筒套鞋延伸到他的裤腿上。

“程专家”名叫程攀,今年38岁,是蔡甸区永安街道武汉佳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农作物良种繁育核心基地水稻育种技术员。201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水稻育种工作,先后参与培育佳两优2832等3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其中,佳两优2832具有高产、优质的特点,亩产可达1200斤。

风吹日晒,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显老;满身泥土,他看上去比农民更像农民。参加工作的12年,守望稻田的程攀从“田间菜鸟”成长为“育种候鸟”。

手捧着收获的种子,程攀内心充满了喜悦

一个人的15亩稻种试验田

金秋十月,农民丰收季,也是水稻育种研究人员收种的时节。

农作物良种繁育核心基地千亩稻海一片金黄,秋风拂过,一株株稻穗随风摇摆。

田边,程攀向长江日报记者展示他刚刚在地里的劳动成果——满满两小袋稻穗,这是他花了半个小时从田地里选取的优良水稻。

程攀说,这些种子经筛选后,10月底将被送到海南三亚的育种基地进行加代繁育。

从整田、播种、移栽到授粉、收获、考种。除农忙时节,15亩试验田几乎成了程攀一个人的“工作间”。

这片试验田里种植了千余份水稻材料、上百个品种比较试验的水稻新品种。每当水稻成熟时,程攀要在试验田里采集不同水稻材料及品种的数据,看穗形,看籽粒,从稻根看到稻穗,回到田边的办公室,他又要量穗长、数籽粒、称重量,一穗一穗地进行挑选、对比、记录。

8小时工作时间,因为身边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孤身一人的程攀已习惯用手中的纸和笔与水稻“对话”。

8月份,是一年当中最热的季节,也是江汉平原水稻人工杂交授粉最佳时机。

“上午10点到中午12点是水稻盛花期,授粉工作必须在这个时间开展。武汉的三伏天,太阳毒辣,为防晒,避免蚊虫叮咬、稻叶划伤,我一般都会穿长裤、长袖。”程攀说,他好几次感觉到胸闷头晕,察觉自己出现中暑现象,他会跑到小路树荫下休息十来分钟。

劳作时不方便戴手套,程攀手部时常因长时间接触稻叶导致皮肤过敏瘙痒,指甲抓挠出的一片片红印常年不褪。

程攀伸出粗糙的双手,上面布满老茧和沟壑。

“我的这双手,两年要用坏一把剪刀。”程攀指着一旁三轮农用车车厢里的一只袋子说,“身上带一把,袋子里备一把,不好剪了,随时换。”

程攀在观察手工杂交水稻的结实情况

一年300天“泡”在稻田里

在武汉的蔡甸永安基地,水稻在每年5月份播种,8月份授粉,9、10月份收种;在海南的南繁基地,水稻在每年10月底播种,第二年3、4月收种回来……为了水稻育种,程攀每年一半时间在蔡甸,另一半时间在海南,一年300天“泡”在稻田里。

本科学生物工程的程攀,研究生就读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学,就业对口园艺、林木。

“我10岁之前生活在黄冈农村,之后才随父母搬到黄州城区。”程攀说,他选择在稻田里做研究,主要是因为一位水稻育种专家。

2011年,程攀研究生毕业前夕,经大学同学引荐,前往福州一水稻育种基地随福建农科院知名水稻育种专家周天理老师实习。

“在农村时我年纪小,父母在地里插秧,我帮不上忙。”程攀说,干农活、育水稻,让他这个从没接触过庄稼活的年轻人感到格外新鲜。实习结束,他选择来到蔡甸,扎根稻田。

程攀说,水稻品种选育过程十分漫长。优良品种万里挑一,需从成千上万份材料里不断筛选,选育需要5到10年甚至更久。

程攀记得,周天理老先生快70岁,仍坚持下田,不仅科研态度严谨,还愿意手把手指导年轻人。

“周天理老先生和袁隆平、朱英国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这是我坚持干育种的原因。”程攀说。

2021年3月,海南南繁基地,一个历经5年选育的两系不育系稻种,因一场急性稻瘟病,让程攀和同事们多年的努力化作泡影。

程攀记得,他们当时预计这个新品种能亩产600斤,如达到预期目标,距新品种诞生不远。因为这场稻瘟病的暴发,繁殖田的大部分稻穗染病,最终亩产仅100斤。因稻瘟病抗性差,该项培育工作不得不停止。

“育种人往往比农民还忙、还累。辛苦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可能一无所获。”程攀说。

程攀在仔细观察种子的粒型

11年守望育出首个水稻新品种

2022年,程攀参与培育的“佳两优2832”通过国家审定,这是他成功参与培育的首个水稻新品种。此时,距他参加工作已有11年。之后一年间,他还参与培育出“佳两优9137”“佳晩粳75”两个水稻新品种。目前,“佳两优2832”已在湖北、江西推广种植。

12年守望稻田,个中艰辛,只有他自己清楚。

在蔡甸永安基地,程攀住在一栋由8个房间组成的平房里。其中一间约20平方米的房间,既是他的卧室,也是他的办公室。

房间里除了上下铺的床,一张小桌子、一台笔记本电脑以及一些文件资料,别无他物。

“这里以前是一家蔬菜种植公司的职工宿舍,现在这一排房子就我一人住。”程攀说,除去田地里,平常就在宿舍查阅资料、写报告,闲暇时也会与家人视频聊聊天、刷刷短视频。

因为每天都需要下田观察水稻长势,程攀与家人聚少离多。

“妻儿在黄冈老家,儿子快6岁。我一般两三个月才回一次家。因为不常回,儿子跟我不亲。”程攀说。

程攀也曾想过回城市,换一个实验室里的工作,把妻儿接到武汉一同居住,但念头很快打消。

“我选择留下,选择继续这样的生活,不仅是因为我喜欢这份工作,更希望发挥自己的专长,站在老一辈巨人的肩膀上,做一点点成绩。”程攀说。

程攀的这个梦想,有望实现。蔡甸永安基地负责人罗功云介绍:“或许就在明年,程攀将在基地里拥有自己的实验室。”

罗功云说,武汉佳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将投资5亿元,在这里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核心基地,明年上半年建成后,这里将成为武汉市内重要水稻种子繁育推广基地。

“项目建成后,程攀收取的水稻种子在蔡甸永安就能完成相关实验。这里以后还会入驻一批研发人员,与程攀共同开展科研工作。”罗功云说。

采访临近结束,程攀翻出手机相册里的一张一家三口的合影。照片上,他的妻子抱着儿子,后背靠在他身上,三人笑得灿烂,画面温馨。

“妻子有时会和我打趣,说我看起来就像个‘小老头’。”盯着手机屏幕上的这张照片,程攀笑着,眼里泛着光。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