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会员预充值援手 基地抢农时重建 武汉抢修抢种快速复产春耕

发布日期: 2024-03-01 10:50 来源: 长江日报

春节前后的两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武汉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部分农业大棚在雨雪中坍塌、作物遭受冻害受损。如今雨雪停歇,风中已有了春的暖意,长江日报记者走访数个农场、种植基地发现,武汉乡村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抢修大棚,恢复生产,争取今年有个好收成。

生态农场 百名会员自发充值 助农场雪后重建

“我又充了1000元,现在账户里一共有4000元,一年的蔬菜应该足够了。”“今年我们不挑品种,能吃到应季的蔬菜就行。”“我说充1000元表表心意,儿子说充2000元,把他存钱罐里的钱拿出来充上。”……春节前后接连的两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位于黄陂区王家河街道花园村的九曦生态农场里,大棚被雪压塌。而在九曦生态农场的会员微信群里,暖心对话正在延续,会员们纷纷用预充值的方式,助力农场雪后重建。

九曦生态农场负责人潘均是名“80后”。2017年,他辞去稳定的航运员工作,回到家乡从事生态农业种植,农场里所有蔬菜瓜果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转基因种子。经过6年多的摸爬滚打,原生态的种植模式从最初不被认可,到现在广受欢迎,农场也终于在2023年扭亏为盈,却又遇上这次极端天气。

九曦生态农场里,工人趁天气晴好正在移栽番茄苗

“接连两场雨雪,农场里15个蔬菜大棚只保住了3个,上半年准备种植的西瓜、甜瓜、水果玉米等作物苗全被冻死,如今只剩下一些番茄苗。”看着坍塌的大棚,潘均低声叹息:“明明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怎么还是毁了。”

潘均告诉记者,在雨雪降临前,他和工人一起给农场里所有大棚都安装了额外的钢顶支撑,大棚全部紧闭,以提高内部温度,本以为万无一失,没想到一夜之间,除了新建的3个大棚,其余的尽数坍塌。“当时脑海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潘均说,农场的大部分收入来自种植的瓜果蔬菜,如今没了大棚,种不了菜,农场没了资金来源,很难再继续做下去。

“受灾的时候就快到春节了,我之前还给会员们做出承诺,保证大家有充裕的食材过好年,无奈只能食言,将农场实时照片发到会员微信群里,提醒大家提前通过其他渠道购买食材。”潘均说,让他没想到的是,看到农场的照片和视频后,会员们纷纷伸出援手,一百多位会员一夜之间预充值近20万元。“原本自责、委屈、疲惫的心,看到会员们在群里的支持和鼓励后,瞬间充满干劲。”潘均说,“大不了从头再来。会员们将农场当成自家菜园子,我就要保证他们随时都能吃到新鲜、应季的蔬菜。”

“生态农业最怕的就是遇到自然灾害,经历了这次雨雪天气,我计划在农场的建设上做出改进。”潘均介绍,首先在建材上,增加大棚的管材厚度,直径从25mm调整到32mm,增加蔬菜大棚的抗风抗压性;在结构上,计划将原本全封闭的大棚,改建为可开天幕的温室,遇到强风暴雪天气,可自动打开天窗,防止钢架被压断。

2月27日,武汉气温回升,农场里覆盖的冰雪慢慢融化,露出大地原本的模样,农场里工人们早已忙得热火朝天,钢架拆除、薄膜清理、犁地翻耕、番茄苗移栽……工人们一边忙着农场重建,一边忙着春耕备耕。

“农场除了有15亩蔬菜大棚,还有100多亩露天种植基地,每年要种植萝卜、花菜、菜薹、包菜、芹菜等百余种瓜果蔬菜,以及水稻、黑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要满足500多位会员全年的食材供应。”想到会员们的支持和期待,潘均打起精神,重新“播种”,等待再次“开花”。

藜蒿基地:负责人发短视频 分享重建大棚经验

修复大棚、基地重建、采收藜蒿、为定植早春西瓜作准备……雨雪停歇,蔡甸区侏儒山街道薛山村逐梦田园藜蒿种植基地立即进入繁忙模式。基地负责人王敏将自己灾后重建、春耕备耕的经验做成小视频,在朋友圈分享,赢得不少人点赞。她说:“做农业季节性很强,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时不我待。2024年是新的开始,也是全新的挑战。”

逐梦田园藜蒿种植基地种植了400多亩藜蒿,在春节前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里,基地900个设施大棚受损严重,为此,王敏和工作人员春节期间都没好好休息,天一晴就开始抓紧时间抢修重建。

逐梦田园藜蒿种植基地,工人正在修复大棚

面对大量的受灾大棚,为了尽量减小损失、快速进行修复,基地可谓绞尽脑汁。王敏告诉记者,基地将垮塌大棚的管材拆下来,完好的可以立即重新利用起来,而对于断裂的管材,则用外包管做一个接口,将断裂的地方连接起来。“外包管一定要用热镀锌的型材,这样的型材硬度更好,且耐锈。我试了一下,这样修复的管材,一根可以承重100多斤,目前来说足够了。这样的修复方式,既能保证基地快速恢复生产,也能减少资金投入。”王敏说。

目前,基地需要重建的地块已完成规划。“这几天天气好,基地已经逐步恢复正常运转,进入生产状态。”王敏带记者来到一个未在雨雪中受损的大棚,大棚里藜蒿长势喜人,放眼望去满眼青翠。工人们忙着采收、运送,一派繁忙。在基地分拣中心,工人们正有序剔叶、捆扎,确保将新鲜的藜蒿第一时间供应市场。

逐梦田园藜蒿种植基地,工人正在修复大棚

最近一批藜蒿采收完毕后,工人们就要开始种西瓜了。王敏介绍,西瓜从定植到售卖,周期大概在80天左右。在种西瓜之前,工人们要做一系列准备工作,如旋地、撒生物有机肥和饼肥,把田地处理之后进行铺膜等。

在基地另一间大棚里,有的工人已经在做铺膜准备。“你看,工人们铺的这种白膜有四大作用,保温、防草、保土壤湿润,还能在采摘时让西瓜更干净、品相更好。”王敏说,“做农业要注重细节,每个步骤都要专业化,只有这样,产品进入市场才有竞争力。”

逐梦田园藜蒿种植基地,工人正在修复大棚

葡萄基地 重建春耕同步进行 确保夏季收成

2月27日,天晴之后冰雪消融,在东西湖区东山街道巨龙海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葡萄核心种植基地,钢架大棚材料排列整齐,10多位工人正有序忙碌,有的在起垄,有的在切割钢架、盖膜培土。

“重建、春耕两不误,雨雪一停,我们就迅速行动,抢修前期被大雪压垮的大棚,不耽搁开春生产,让葡萄早萌芽、早生长、早开花、早挂果、早成熟,为实现夏季稳产增产打基础、创条件。”合作社负责人陈海明说,在春节前后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中,基地的90亩大棚均因雨雪有不同程度损坏,目前已拆解修复八成以上,葡萄苗木损失5亩,也将在3月初进行补苗。

巨龙海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葡萄核心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修复、搭建葡萄钢架大棚。

“武汉这两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时间太长,确实没想到会垮掉这么多大棚。”陈海明介绍,在有些地区,葡萄是采用露天栽培的方式,管理较粗放,葡萄的品质和产量有限,经济效益非常一般。特别是在葡萄成熟上市的季节,若出现阴雨天气,会直接导致产量和品质的降低。“因此我们基地在开始大规模种植葡萄时,就搭建了钢架大棚,在大棚中种植葡萄,不仅可防雨、防病虫害,还可根据葡萄品种特性来调节生长环境,达到产量、品质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为保障今年葡萄的品质,待钢架大棚全部修复后,陈海明还将进行疏通沟渠、固枝等春耕工作,并同步检查、调试智能滴灌等田间精细化管理设备。

早在2021年,巨龙海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就安装了智能滴灌系统,可通过网络实时监控葡萄大棚内的温度与湿度,还能进行水肥一体化操作。陈海明说,铺设于地面上的滴灌管,每隔20厘米有一个出水孔,设置在葡萄根部的两侧,只需在手机上轻松一点,就能开启水肥机进行浇灌。在葡萄生长的各个时期,系统还能给出不同的水肥管理建议,进行科学的水肥配比。

这两年,凭借不断提高的科学种植技术和丰富的田间管理经验,合作社所在的东西湖葡萄核心种植基地效益逐年提升。

“葡萄收成好不好,关键看春季管护。3月进入葡萄萌芽期后,管护非常重要。目前,我们核心生产基地面积1600余亩,主要种植阳光玫瑰和夏黑两个葡萄品种,去年管理得当,产量近500万斤、产值约4500万元,争取今年继续增产增收!”陈海明表示,基地未来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发展和葡萄种植产业紧密结合的乡村采摘休闲游,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效益。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