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鱼草平衡”打造“透亮鱼塘” 生态养殖水越来越清效益翻番

发布日期: 2024-05-17 16:17 来源: 长江日报

5月15日,在江夏区湖泗街道科农村的鱼塘,透过波光粼粼的水面,一种叫做“密刺苦草”的水草,在塘底随波摇曳。成群鱼苗结队穿梭,在水草间追逐觅食。经测量,以密刺苦草为基础,构建起的鱼塘生态系统,水质长期保持在湖泊Ⅲ—Ⅳ类水平。

女博士后带来“鱼草平衡”技术

水产养殖和水生态修复实现平衡

科农村三面环山,有梁子湖充足的水源。与“水”相关的农产品,在这里有着天然的种养条件。

今年4月开始,村民陈金武家养殖的小龙虾就陆续起网销售。据估算,5月份收完虾子后,每亩地的收入已经有近6000元,赚回了全年的成本还有盈余,下半年稻米和鱼就是纯利润了。

今年小龙虾受市场行情影响价格下跌,普通鱼塘养殖的虾苗,产值一般在3000—4000元/亩,而像科农村陈金武等村民家养殖的虾苗,产值能达到5000—6000元/亩。虾苗产业蓬勃发展的根源,就在于张秀梅一直研究的“鱼草平衡”技术。

“鱼草平衡”打造的“透亮渔塘”

科农村由武汉市机关事务局驻村帮扶。守着丰富的水资源,如何做好“‘水’产业”,切实巩固夯实科农村产业根基?前驻村工作队队长文德洪介绍,2020年,工作队和村“两委”引进武汉粼鳞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彭森就是土生土长的江夏人,来到科农村,他希望通过坚持,用一汪清水养出一塘好鱼,“让江夏鱼鲜重回小时候的味道”。

彭森找来湖泊生态修复专业博士后张秀梅担任技术总监。“在传统养殖观念意识中,水产养殖和水生态修复是对立的。我们现在探索的生态养殖模式,难就难在要将这两者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熟练地撑船来到鱼塘中心,张秀梅用长竹竿从水底挑起一株嫩绿的水草:“这就是密刺苦草,根系发达,叶片修长,在水底种植后迅速生长,犹如水底草坪,具有吸收营养盐、净化水质、分泌氧气、提升透明度等作用。”张秀梅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密刺苦草不仅降低了底泥再悬浮、减少营养盐释放、提高水体透明度,而且密刺苦草的光合作用可以为鱼虾提供氧气,同时为小龙虾提供庇护场所,减少打斗,还可以为武昌鱼提供食物。“我们一直研究的关键技术难题,是怎样实现水、草、鱼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

让池塘水清澈的密刺苦草

为实现这种平衡,张秀梅经过长期研究实践。她用通俗的话向记者“翻译”其原理:“在养殖过程中,通过投加科学配比的定制饲料,满足鱼虾生长的营养需求,并施用矿物元素,维持水草健康生长。此外,根据水草情况,调整鱼虾的种类和密度,以达到‘以鱼理草,以草控水,以水养鱼,青草清水’的生态效果。”

每亩万元改造“鱼草平衡”鱼塘

好水养出高端鱼虾效益翻番

“现在塘内的水质比塘外的天然水域更好,靠换水救塘养鱼,已经是过去式了。”张秀梅说,从2020年底开始改造至今,经过了三年半时间的检验,证明了“鱼草平衡”模式非常稳定,可以帮助解决传统水产高密度养殖池塘水质较差的问题,水草能让养殖水体的水质长期保持在湖泊Ⅲ—Ⅳ类水平。

去年1月,驻村工作队和江夏区湖泗街道密切联动,以全市“国企联村”行动为契机,引进长江航道局下属企业武汉长江航道救助打捞局,与武汉粼鳞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合资企业,投资湖泗街道生态智慧渔场项目。项目内容包含池塘生态化改造、水生态修复、水草种植、生态养殖以及后期发展农文旅的基本配套设施完善等,预计总投资2亿元。目前,智慧渔场一期建设已经启动,“鱼草平衡”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科农村和临近的夏祠村,完成“鱼草生态池塘”改造1090亩。

“养殖前首先整治鱼塘,构建好水生态系统。”张秀梅表示,这种“先治理后养殖”的模式在武汉尚属首例,在全国也无先例。目前池塘的改造成本(包含池塘基建和水草种植等)约1万元/亩,基于“鱼草平衡”技术,后期维护成本基本为零。但是好水养出的鱼虾,得到了高端市场认可,卖出了更高的附加值,成本问题迎刃而解。彭森介绍,该公司的生态鱼塘可年产水草10吨/亩,如有水生态修复的项目需求,卖价可以达到2000元/吨,经济价值凸显。

以小龙虾为例。“水溶氧高,可以让小龙虾长得快、个头大。”张秀梅捞起一只小龙虾演示道:“我们的小龙虾养殖一个多月就可以上市,虾腮几乎是纯白色的,肠子里也没有脏东西,肉质鲜美,不愁销。”

武汉粼鳞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彭森介绍,在鱼草生态养殖方法下,小龙虾能够达到亩产400—600斤,比传统精养塘产量(200—300斤/亩)还要高。6—8钱的大青(小龙虾)卖往上海的高端酒店和网售平台,即便售价超过50元/斤,仍大受欢迎。

科农村养殖的小龙虾格外受市场欢迎

村民自家的鱼塘暂时没有改造怎么受益?彭森说,科农村和夏祠村两个村村民的虾苗,全部由公司收购。这样既解决从外地进虾苗存活率太低的问题,又保证了村民从源头起就按照公司要求喂养的优质虾苗不愁销路,不担心被“砍价”,收益更稳定。村民和公司实现共赢,才能长远发展。

科农村养殖户盛建军介绍,以前收获的小龙虾,全靠野虾苗“野蛮生长”,产量“靠天收”。张秀梅博士团队来到村里后,和武汉市农科院水产专家李波、朱思华博士等专家团队一起,为村民普及稻虾、水产种养殖知识,平均每两周就对村民集中培训讲课一次。

“村民通过专家传授的稻虾模式养出来的虾苗,达到了粼鳞公司收购标准,获得了更高卖价。”村民易水牛、刘桂英夫妇说,靠着每年50亩虾稻田出产的小龙虾和虾苗,就能给家庭带来10万元以上收益。

据悉,目前科农村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近2万元,村里常住人口也增加到了400多人。与此同时,江夏“鱼草平衡”模式开始在江苏常州等长江中下游地区试点。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