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第十个全国放鱼日,一场主题为“从高山到大海 拯救濒危鱼类回家”的同步科学放流活动,在全国14个城市如火如荼地进行,大家在66放鱼日当天开展放流濒危土著鱼类、科普宣传等活动,再次掀起科学放流的热潮。

本次活动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湖北省慈善总会、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阿拉善SEE长江项目中心、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主办,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上海青浦区永晟渔业生态保护中心、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铜陵市郊区长江豚保护协会、渔歌子管理咨询服务(安徽)有限公司九华山分公司、江西省鄱阳湖生态保护基金会、湖南省生态保护志愿服务联合会、重庆市休闲垂钓协会、云南省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龙岩市九龙水生态保护中心、韶关市放生文化协会、东之海渔巢生态发展(浙江)有限公司、济南市放生护生协会等沿江相关环保组织共同承办,旨在通过长江流域公益组织的多方合作,推动科学放流项目在长江流域的整体影响力,共同拯救濒危鱼类,助力长江大保护。
6月6日当天,武汉,上海,南京,扬州,铜陵,池州,长沙,九江湖口,重庆,昆明,济南,舟山,韶关,龙岩城市同步开展科学放流,同时,全国还有10多个城市以“从高山到大海 拯救濒危鱼类回家”为主题开展放流活动。这也是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第二次联动长江流域及沿海多个城市,在全国放鱼日在开展科学放流示范,宣传“携手拯救濒危鱼类,共建生命长江”的理念,共同探索社会力量合作参与长江大保护的新模式。

十四城再次联动
放流298万尾珍稀土著鱼类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保护库和生态安全屏障,更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基础支撑,流域生态系统保护至关重要。
长江流域鱼类有400多种,濒危鱼类达92种,135种鱼类已多年未监测到。十年禁渔给长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带来了契机,但是濒危鱼类靠自然恢复很困难,需通过科学放生的手段恢复其野外种群。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江大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自2015年起,农业农村部将每年6月6日定为“全国放鱼日”,并在这一天开展全国“放鱼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动。

本次科学放流活动参与的城市涉及湖北、重庆、湖南、安徽、江苏、云南、福建、江西、浙江、山东等省的14个城市,各个城市都根据各自水域的特点,选取了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本土珍稀鱼种,为自己的专属物种发声。例如昆明选择的是滇池的土著鱼类滇池金线鲃,重庆以长江鲟为主,武汉是中华鲟为主,南京是铜鱼、胭脂鱼、长吻鮠,长沙则是胭脂鱼,福建龙岩则是中华倒刺鲃。

本次活动共放流各类珍稀和土著鱼类298万尾。各地还举行了科普讲座、现场交流会等活动,吸引了超万人参与。例如,在武汉公益放流站,武昌区未来实验小学南湖校区的孩子们创作了一系列以中华鲟为主题的作品,包括掐丝珐琅、种子画、环保帆布袋、扇画、油纸伞和泥塑等,孩子们用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介绍中华鲟,呼吁更多人共同保护长江。
环保公益力量再集结
从高山到大海,万里长江滋养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繁衍生息,更滋养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也正成为全国各个城市的共同愿景。

去年,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长江流域五城共同开展同步科学放流活动,昆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五个放流点共放流22万尾中华鲟、滇池金线鲃、长江鲟、胭脂鱼、沙塘鳢等珍稀、土著鱼类,为进一步修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守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力。
今年的全国同步科学放流活动,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升级,不仅参与的城市更多,从5个扩展到14个,地域也从长江流域延伸到了沿海,活动规模更大,放流的珍稀土著鱼类种类更多,参与群体也涵盖了更多类型,大家用实际行动,共同助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上,著名钢琴艺术家孔祥东、公益人申剑,演员何晟铭、冯荔军,景研竣、汪佳辰、陈奕龙、杨浩鑫、陈丹妮、丁桥、刘宸希、张琳然等纷纷加入“长江国宝”守护计划,为守护长江生灵而发声。
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利民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共同倡导,推动科学放流项目在长江流域的整体影响力,同时,还将以此为起点,搭建起各相关方深度合作关系,构建政府主导、慈善组织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新模式,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氛围。助力“长江有鱼”
全国已建立9个公益放流站
2021年,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在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等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联合中华慈善总会、湖北省慈善总会等慈善力量共同发起“长江有鱼”公益项目,旨在发动社会公众有效参与“长江濒危鱼类野外种群恢复”和“引导科学放生、防治水生外来物种入侵”。
该项目通过“建立公益放流站”“打造科学放流宣传矩阵”“开展科学放流示范活动”等手段,引导放生从无序到有序、从随机到科学,帮助恢复长江濒危鱼类,在全社会形成公众深度参与长江大保护环保行动的良好氛围。项目成立4年来,吸引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共同推动长江生态保护在中华鲟保护日、66放鱼日等主题日举办30多场活动,助力50万尾各类濒危本土鱼类重归长江。
去年的活动上,“长江有鱼”也发布了长江流域公益放流站建设项目,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支持整个长江流域包括鄱阳湖和洞庭湖两个通江湖泊和一些支流,建设一批公益放流站。

昨天的活动上,武汉、南京等地公益放流站正式建成挂牌,这些公益放流站建成后,将为企业、学校、社团等民间放流者提供科学放流的场所,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宣传教育活动提供公益科普基地。据了解,目前,“长江有鱼”项目已支持公益伙伴在全国多地建立9个公益放流站,引导公众科学放流。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