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街道创新发展思路,盘活闲置土地,探索多元模式,蹚出一条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科技农业、品牌战略助农增收
“湖北西瓜王,江夏土地堂”。乌龙泉街土地堂片区是武汉市传统西瓜种植区,因为土壤和气候原因,这里出产的西瓜获得良好市场口碑。近些年,乌龙泉街将土地堂西瓜作为江夏农业品牌重点产业来打造,坚定不移做大规模、提升品质。
乌龙泉街积极与武汉市农科院、江夏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市农科院、江夏区农业农村局等专业团队,定期深入瓜田指导农户种植。通过采用吊蔓式栽培、水肥一体化设施栽培等技术,当地打造“土地堂·西瓜王”标准化种植品牌,包括“黑莎皇”“桔宝”“京彩”“黄宝石”等8个类别的20多个品种,西瓜采摘期从6月持续到11月,亩产从3000斤提高到近5000斤,每亩平均增收3000元左右。

乌龙泉街四化村“土地堂·西瓜王”现代产业种植基地
目前,乌龙泉街的土地堂品牌西瓜种植面积达到上万亩。“仅四化村西瓜基地每年的用工费就达80万元。目前和西瓜种植配套的冷库等设施正在施工建设,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致富希望,重新回村就业创业。”乌龙泉街四化村党总支书记田光成说。
除土地堂西瓜之外,乌龙泉街道还打造了“龙壹有机茶”“初阳果冻橙”等一系列知名农产品品牌,助力当地农产品“身价倍增”。科技农业、品牌战略让当地农民普遍实现增产增收。
生态修复,文旅融合发展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过去,乌龙泉街因灵山矿开采而闻名,但粗犷式开发方式对周边环境造成历史欠账。近年来,乌龙泉街全面关停矿区,联合江夏区物控集团出资对矿山进行生态修复,走绿色发展之路。如今,灵山矿经过生态修复形成景区,景区矿水交融、因奇而美,被誉为“武汉版的稻城亚丁”,灵山矿生态修复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风景优美的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
生态环境改善和灵山景区发展,带动周边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负责人张纯洁介绍,灵山一期“矿花苑”自2023年4月开园以来,带动50余名村民常年就业,从事花卉种植与管养、保安保洁等工作。同时周边村民们把自家民房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成8家农家特色餐馆。“除土地流转收入外,旅游区带动村民旅游综合收入增长共计500万元以上。”
乌龙泉街拥有江夏区最长的梁子湖岸线,天子山大道沿线有着诸多自然景观与特色民宿。依托灵山矿成功转型经验,灵泉谷片区以天子山大道为轴线,以梁子湖湖畔为轮廓线,坚持生态优先、逐绿前行,探索一条“破而后立”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道路。
“强村公司”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为实现区域联动发展,2020年乌龙泉街牵头组建五村联盟,成立了茗泉谷片区联合党委,与村干部、企业家一起挖掘和整合本地农文旅资源。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力”原则,联合党委成立了区域“强村公司”——武汉茗泉谷实业有限公司。公司统揽五个村的土地流转、劳务用工、项目申报、利润分配,负责配套基地、收费停车场、游客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做好配套服务,与企业一起努力推动项目落地。

当地大学生来到茗泉谷茶园进行研学活动
乌龙泉街道新农村党总支书记、武汉茗泉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辉介绍,“强村公司”成立以来,以村庄规划编制为契机,调整释放连片建设用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路径,争取到江夏区首例“点状供地”84亩。公司历时两年以诉讼渠道收回17亩闲置学校土地与230亩茶场用地,联合辖区企业共同打造集茶叶研学、体验、现代化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学基地,变“沉睡土地”为“增收宝地”,解决了落户项目用地难题。
目前,依托武汉茗泉谷实业有限公司,周边村湾中70多个村民实现就业,村民年人均增收近4万元。同时,公司主动服务区内项目“三通一平”,布点配套研学基地,提升周边30平方公里农旅项目接待能力、留客能力,引导做优周边五村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预计到2025年公司总营收可达200万元。
乌龙泉街不断加强政府引导、资源整合,进一步探索“强村公司”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从源头上解决项目缺地、启动缺钱、投资缺信心问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街道将全街划分为产业转型、和美乡村、文化塑造、生态保护、精致农业五大特色组团,对应规划成立5家强村公司,推动强村公司多元发展。
乌龙泉街党工委书记汤纲表示,下一步,乌龙泉街将持续发扬“敢字当头、一拼到底”的攻坚精神,明确“农文旅融合发展”方向,按照党委统筹、政府搭台、公司运作方式,进一步推进街道农业结构转型、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