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土河畔的“薯光” 舒祠村蹚出产业振兴新路

发布日期: 2025-05-09 14:55 来源: 掌上武汉APP

5月7日,走进新洲区潘塘街舒祠村,连片的田垄间,60余亩红薯苗在春风中舒展绿意,村民们穿梭于田垄间,有序开展除草、施肥等管护作业。

村党支部书记舒国志站在田埂上,指着远处正在播种玉米的村民说道:“这片地今年还要再种240亩红薯,土地效益能翻一番!”

舒祠村拥有1880亩耕地,过去以水稻、小麦种植为主,亩均年收益不足1000元。今年,村“两委”带领村民赴河南考察,引入“红薯+小麦”轮作模式。首批试种的60亩红薯,每亩栽苗3500株,预计10月丰收期产量可达6000斤,按预估价0.6元/斤计算,亩均增收超2000元。

为保障产业升级,村里配套建设了智能化育苗大棚,铺设滴灌管网10公里。“大棚能提前20天出苗,滴灌系统节水40%,这些技术让种植风险大幅降低。”舒国志介绍道。

在村西头一片平整的土地上,施工队正在勘测地质。“这里将建起年产2400吨的红薯加工厂,配备全自动清洗、淀粉提取生产线。”舒国志展开规划图,算起经济账:鲜薯市场价0.6元/斤,加工成淀粉后产值提升至4500元/亩,还能带动50个就业岗位。

面对今春持续干旱,舒祠村启动应急预案:在土河沿岸地块扩种耐旱玉米100多亩,为缺水区域调配喷灌设备。

“虽然雨水少,但通过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科学用水,玉米亩产预计仍能保持1000斤。”正在播种的村民陈大姐抹了把汗,身后刚丢入的玉米种子在阳光下泛着光芒。

随着新洲区潘塘街土河流域治理工程的持续推进,流域内村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成效显著。舒祠村通过全域土地流转整合,2024年已完成700亩零散农田的高标准改造,并计划今年新增55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喻家畈、舒南湾、陈家畈等5座农业灌溉泵站已建成投用,彻底解决了村内基本农田灌溉难题。通过配套修建的生态沟渠,灌溉保证率从60%跃升至95%。

“过去只能种杂粮的旱地,现在能规模化种经济作物了。”站在土河堤岸上,舒国志望着蜿蜒的河道感慨。

土河蜿蜒流淌,见证着这片土地迈向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如今,潘塘街流域内6个村发展起特色种植等产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构建起“种植—加工—观光”全链条发展模式。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