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蓝莓采摘季火热进行,绘就“莓”好“蓝”图

发布日期: 2025-05-14 15:51 来源: 掌上武汉APP

又是一年蓝莓采摘季。5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新洲区徐古街谢元村的千亩蓝色果香蓝莓基地,只见基地内果香馥郁,青枝绿叶间缀满紫黑饱满的“蓝宝石”,陆续进场的游客手持果篮,穿梭在蓝莓园采摘蓝莓。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园区入口处搭建了一片崭新的双层保温连栋蓝色大棚,这承载着该基地种植技术的又一次革新。

去年,该基地依托中央财政衔接项目资金120万元,建成9056平方米的双层保温连栋大棚,并引入无土栽培技术进行蓝莓栽培。目前,正在进行配电设施建设,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开始投产。

“近几年,我们不断地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在了解到‘温室大棚 + 基质栽培 + 水肥一体化’的新型栽培模式后,我决定在自家的蓝莓基地试点,于是就把这套模式‘照搬’了回来。”武汉蓝色果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朱保琴笑着说。

“过去蓝莓‘娇气’,如今科技让它们更‘接地气’。”朱保琴介绍,与传统土培种植不同,基质栽培采用椰糠、草炭、珍珠岩等原料混合而成的轻质基质养殖蓝莓,既能避免土传病害,又能提升根系透气性,还能通过精准调控水肥和温度,降低管理成本。

据了解,新洲地培蓝莓普遍5月上市,而基质栽培的蓝莓成熟期可提前至早春,恰好避开云南蓝莓上市高峰期,能更快地抢占蓝莓市场。蓝色果香蓝莓基地首批大棚蓝莓预计明年春季上市。

目前,园区种有奥尼尔、蜜丝缇、绿宝石等7个蓝莓品种,年采收蓝莓鲜果40万斤,产值达1000余万元,逐步成长为集种植实验、技术推广、休闲采摘、生态旅游、鲜果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一颗颗蓝莓也随之成长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为了尽可能地保存蓝莓上的果粉和品质,蓝莓必须通过人工采摘,当地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益,还可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据悉,每年蓝莓基地在5月10日左右开园,持续到6月20日左右闭园,高峰时用工需求达两百余人,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蓝莓表面的白霜,常被误认为是农药残留,实则是果粉,能减少水分蒸发,就像给蓝莓穿了件轻薄‘防晒衣’。”走进基地,工人梅素秋正手持小桶,穿梭在蓝莓园内,熟练地向游客介绍道。

“蓝莓对我们来说是新鲜玩意,一开始刚来基地的时候我还不认识这种水果,是公司聘请了专家、教授一步一步指导我们怎么除草、施肥。”说起基地落户以来发生的变化,梅素秋感慨道,“自蓝莓基地2016年建成以来,我一直固定在这里务工,很稳定,而且上班时间很灵活,让我有更多时间料理家务,兼顾家庭。”

伴随着“蓝色果香”品牌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市民慕名前来体验休闲采摘,蓝莓园也成为了新洲周边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园内年接待采摘游客上万人,极大地丰富了市民节假日的休闲娱乐生活。

“十余年深耕,这座新洲规模最大的蓝莓基地已从荒坡岗地蜕变为三产融合的标杆。”新洲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蓝莓园将为周边乡镇提供可复制的种植经验,助力打造区域性蓝莓产业集群。

“我们会根据明年的收成,稳步扩建大棚面积,持续生产蓝莓酒等特色产品,激活消费新场景。”朱保琴信心满满。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