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渔村“三连跳”:从闲置农房到精品民宿,从传统鱼塘到生态养殖,从各自为战到共建共享。一块“全国文明村”的金字招牌,正成为撬动江夏李家店村迈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点。

波光粼粼的生态鱼池旁,错落有致的精品民宿掩映在绿意中,梁子湖畔偶有鹭鸟飞过。眼前这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画卷,是武汉市江夏区李家店村交出的“文明”答卷——刚刚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光荣称号的李家店村,正是以文明创建为支点,撬动了产业升级、生态优化与治理创新,蹚出了一条别样的振兴路。 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只是闲置农房与老旧鱼塘交织的普通村庄。蝶变始于2021年武汉文旅集团“国企联村”项目的落地。村支书李友安道出了发展的核心:“林语未来村项目不是简单的开发,而是致力于让村集体、村民和企业结成发展共同体。” 在这一理念下,村里28栋沉睡的农房被激活,变身精品民宿,村集体以资源入股,村民不仅坐收租金,还获得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李支书的账本清晰记录了变化:去年村集体经济突破30万元,比三年前整整翻了一番!15万到30万的跃升,折射的是发展模式之变。

闲置农房蝶变为精品民宿
发展的引擎轰鸣不止于经济。走进村里,你会发现乡村治理的“密码”,藏在17个自然湾的“村湾理事会”里。这些由老党员、乡贤和村民代表组成的议事组织,是村里化解矛盾的“稳压器”。 “污水管网怎么铺?民宿停车位怎么划?咱们理事会先议三遍!”村民代表刘师傅的话,生动体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基层治理智慧。大到项目征地,小到菜地划界,理事会是解决问题、凝聚共识的前沿阵地。今年以来,理事会共解决纠纷40余起,连续多年实现“零上访”,为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治理模式的创新,为生态和产业的升级打下了基础。漫步水边,曾经的养殖户王大哥脸上满是笑容:“今年村里清淤了200亩鱼池,咱们改养武昌鱼,水质好肉质鲜,企业保底收购,亩均增收2000元!”哗啦啦的水花声,仿佛是他喜悦心情的伴奏。 这份增收背后,是李家店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村里将3000亩精养鱼池整体升级为生态养殖区,并同步打造“林语水乡”景观带。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建设生态浮床,养殖尾水处理率达到惊人的95%。昔日的普通鱼池,如今成了“水下森林”,武昌鱼的健康生长与水体环境的持续改善形成了良性循环。渔业不再是“靠水吃水”,而是走上了“护水生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养殖区水体清澈见底
当夕阳为村文化广场镀上金色,新落成的村史馆内,渔家老物件和精致的茶具无声诉说着变迁;大舞台上,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定期上演,点亮了乡村的夜生活。文明新风在这里浸润人心。 “文明创建就像一根红线,串起了产业、生态和人心。”李友安书记这句话道出了李家店村蝶变的精髓。文明称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望着正在调试的智慧养殖监测系统透露,村里即将启动“新乡民培育计划”,旨在吸引更多掌握技术和新理念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在民宿管理、农产品电商等领域大展拳脚,为村庄注入持久活力。

从沉睡资源唤醒“美丽经济”,到自治组织焕发治理活力;从传统渔业转向生态循环,再到凝聚人心厚植文明乡风。李家店村的实践印证:文明创建绝不仅仅是表面功夫,它能有效地撬动资源、凝聚力量、提升内涵,成为驱动乡村全方位振兴的坚实支点。 在武汉的新城郊,一幅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动人新图景,正在梁子湖畔徐徐展开。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