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传统手艺借“网”破圈销量翻番

发布日期: 2025-06-13 14:21 来源: 长江日报

“家人们看看,都是现熬的土鸡汤,在老瓦罐里细熬慢炖2小时,现在直播间下单,明天就能发货。”清晨5时30分,夏日的天微亮,在江夏区山坡街道贺胜桥镇的一角,传来王泽亮直播的声音。他将直播间设在屋后树林里,不远处的土鸡正在觅食,瓦罐里的鸡汤金黄油亮,不到2小时,直播间订单就突破2000单。

从城市金牌健身教练到乡村非遗美食传承者,王泽亮用新思维、新方式激活传统产业,打破技艺传承断层、品牌影响力局限的困境,让贺胜桥土鸡汤这道底蕴深厚的传统美食飘香全国。

熬好的贺胜桥瓦罐土鸡汤等待打包发货

传承儿时味道 辞去城市工作回乡熬鸡汤

贺胜桥土鸡汤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王泽亮小时候,家里的鸡汤店就是贺胜桥镇众多鸡汤馆中的一间,儿时的王泽亮常在餐馆帮忙。母亲用家里散养的土鸡,搭配红枣、红薯粉条,精心熬制出一锅锅鲜香浓郁的土鸡汤,吸引了无数食客。

回乡前的王泽亮,曾是湖北省二级运动员,2017年退役后在武汉城区从事健身教练工作,效益好时,每月能拿到3万至5万元的工资。按部就班的生活,被父母的忧虑打破。“我虽然在武汉工作,但回家的机会非常少,每次和父母打电话,都能听到他们的担忧和无奈。”王泽亮说,“我从小闻着鸡汤味长大,这道美食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眼看着镇上的鸡汤馆越来越少,年轻人寥寥无几,很担心家乡味道会失传。”

2020年春节,正应该是贺胜桥土鸡汤销售最旺的时候,汤馆的生意却不好。看着年迈的母亲每天坚守在火炉旁熬鸡汤,累得直不起腰,汤馆一年的营业额却不到20万元,王泽亮心疼之余,毅然决定留在家乡,帮助父母经营鸡汤馆。

王泽亮在熬制贺胜桥瓦罐土鸡汤

刚回乡时,王泽亮一度不适应乡村生活,无论是熬汤还是销售,都无从下手。经过了半年的迷茫期,他积极调整心态,一边学习熬制土鸡汤,一边寻找渠道拓宽销路,巧用互联网优势,通过直播、网店、社区团购等线上渠道,传播贺胜桥土鸡汤的文化故事,同时扎根线下代理店,在武汉、黄石、咸宁等地拓展了上百家分销点。如今,经过5年的经营和坚守,鸡汤馆年营业额超800万元,销售范围已覆盖全国。

守正亦要创新 传统手艺搭乘现代化快车“共舞”

在王泽亮的印象里,母亲与贺胜桥土鸡汤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选择“接棒”,王泽亮便想把这一产业做强做大,他说:“在我看来,无论是在文化还是品质上,贺胜桥土鸡汤都有独特的优势。传统手艺不能丢,但也不能故步自封,要把鸡汤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化的乡村产业。”

王泽亮介绍,贺胜桥土鸡汤已通过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其制作工艺独特且讲究,食材只选当地农家散养半年以上、体重2公斤左右的土鸡,烹饪过程中,老瓦罐是不可或缺的器具。“瓦罐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能让鸡肉的营养和鲜味在慢炖过程中完全释放到汤中。”王泽亮一边展示着瓦罐,一边介绍,“炖煮的火候和时间也极为讲究,先用大火将汤煮沸,然后转小火慢炖3到4个小时,其间要不时观察火候,适时调整,确保每一锅汤都达到最佳口感。”

然而,在制作传统瓦罐汤的过程中,王泽亮发现,正宗又鲜美的土鸡汤只能到店品尝,消费者有限。“如果能让全国顾客足不出户就品尝到我们的鸡汤,何愁销路?”王泽亮想。

2021年,王泽亮成立公司,将重心放在了罐装鸡汤的生产上。他投资300余万元建起了现代化罐装鸡汤生产线,通过高温灭菌、真空包装、极速冷冻等先进生产工艺,解决了鸡汤保质期短、不便运输的难题。

“有顾客担心罐装鸡汤和瓦罐鸡汤味道差距太大,害怕保质期时间长是添加了防腐剂,其实不然。”王泽亮解释道,从引进鸡汤生产线到正式上线出售,试验阶段足足花了一年多时间,在日复一日的调试中,其口感和瓦罐鸡汤已有九成相似,营养没有区别,再通过高温灭菌直接封罐,无需任何添加剂,就能将美味封存。

“互联网+”赋能 电商助力传统鸡汤“破圈”

当前,公司里既有传统的瓦罐土鸡汤,又有现代化的罐装土鸡汤,还研发出药膳鸡汤、土鸭汤等个性化汤类,通过“互联网+”赋能,在短短5年里,实现了销量成倍增长。

“我们每个月至少会做4次直播,在直播间现场烹制土鸡汤,展示产品的原材料和制作过程,每次都有上万人次观看。”王泽亮介绍,为了更好地传播贺胜桥土鸡汤的历史文化和产品故事,他特意到东西湖区向专业直播团队学习,每天往返就要耗时4小时,并通过短视频传播,提升品牌影响力。

随着电商的兴起,2023年,王泽亮开始琢磨做线上平台,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他开通了第一家自营网店,不少外地的顾客在后台咨询:“以前就知道贺胜桥鸡汤,但从来没吃过,是正宗的吗?”王泽亮表示:“我们网店最多的就是回头客,吃过一次大多都会复购。”

从新手小白到电商达人,王泽亮的土鸡汤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仅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带动当地村民加入养鸡队伍,从前的散养户也逐渐规模化、标准化,用灵芝草煮水喂养土鸡,以此提升土鸡品质。“他们不仅提供鸡苗,土鸡长大后还按市场价包收购,鸡蛋也都留给了我,吃都吃不完。”山坡街道前途村村民黎玉东激动地说,“以前每年养几十只鸡自家吃,现在养了1000多只,能增收五六万元哩。”

从城市到乡村,从职场人到乡村创业者,王泽亮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了传统美食的发展之路。他表示,未来会坚定地把这条路走下去,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回乡,汇聚成一团火,一起守护家乡的味道。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