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武汉市新洲区李集街任河村的千亩麦田满目金黄,8台联合收割机在麦浪中轰鸣穿梭,无人机群在云端盘旋作业,一幅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农业丰收画卷跃然眼前。这里的小麦单产突破800斤,每斤售价从2024年的1.05元到2025年的1.08元,较去年增长近3%,土地流转农户户均增收超5000元,一串数字背后,是科技赋能农业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

科技引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走进任河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农田,科技元素无处不在。春播时,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机实现厘米级精量播种;病虫害防治阶段,植保无人机仅用2小时便完成千亩麦田飞防作业。“过去人工撒药一天只能覆盖20亩,现在无人机效率提升50倍,成本还降低30%。”合作社技术负责人算了一笔“智慧账”。任何村党支部书记许世才感慨:“科技让‘靠天吃饭’成了老黄历,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
土地流转: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面对传统小农生产的瓶颈,任河村以土地流转破局。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集中整合350户零散土地,形成连片千亩种植区,农户既可获得土地租金,又能优先参与田间管理获得务工收入。“我家5亩地流转后,年收入从3000元增加到1.2万元。”村民刘大娘笑着展示手机上的到账短信。
联农带农:奏响共同富裕“奋进曲”
“订单农业保底收购,市场价高时还能二次分红。”许世才指着正在装车的粮车说。目前,合作社已带动周边百名村民就业,培养无人机飞手、农机操作员等新型职业农民十余名。任河村的实践印证了现代农业“三链融合”(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的乘数效应。随着湖北省“十四五”农业现代化规划深入推进,更多乡村正通过科技赋能、机制创新,蹚出“粮田变良田、产品变商品、生态变业态”的振兴之路。

从无人机掠过麦梢的嗡鸣,到联合收割机驾驶舱的电子屏显,任河村的丰收故事里,跃动着科技兴农的强劲脉搏。当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智慧农业碰撞交融,乡村振兴的答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铺展。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