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汉阳区江堤街道向阳村,一块闲置多年的集体产业用地最近火了——曾经的荒草丛生之地,如今矗立起现代化的教学楼群。这个由村集体投资4.5亿元打造的向阳教育产业园,不仅填补了区域教育资源缺口,村集体资产还同时增加了12.6亿元,1087名村民每年收益约4000万元。

向阳村闲置土地改造
沉睡的土地:从金疙瘩到烫手山芋
2005年,向阳村按照武汉市城中村改造政策,获得了位于三青路以南的110亩产业用地。按照当时的规划,这块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本该成为村民的聚宝盆,却因种种原因成了沉睡的资产。
向阳村村民老李回忆,这块地先后尝试过建材市场、仓储物流等业态,但始终没能形成规模效益。更棘手的是,村集体资金有限,不敢轻易动用征地补偿款进行大规模开发,导致土地长期处于晒太阳状态。
转机出现在2023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战略部署,锚定城市空间提质目标,湖北省自然资源厅与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积极争取将武汉市纳入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通过制定低效认定标准,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在此过程中,武汉市汉阳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启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向阳村抓住机遇,得到全体村民的支持,以村民入股形式参与到向阳村教育产业园项目中,为区域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破局之道:教育产业打开新天地
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向阳村这次走了条与众不同的路。
在汉阳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的指导下,村里没有跟风建设酒店写字楼+大卖场,而是瞄准了教育产业这片蓝海。周边新建了十几个小区,学位缺口达2000个。江堤街道党工委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项目建成后可提供132个教学班,正好补齐教育短板。
项目现场,已竣工的一期教学楼采用模块化结构,5层以下是教室,6层以上是办公区,地下空间则兼具人防、停车和商业功能。就像搭积木,以后转型其他业态也很方便。
招商环节更是神来之笔。通过区政府牵线,武汉知名外国语学校办学团队签约入驻,签下长租协议。光这一项,年收益约4000万元。投资方透露,现在二期还没建完,已有相关机构排队等着入驻。
四方联动:破解资金技术难题
从图纸到现实,最大的拦路虎是资金。4.5亿元的投资额,对村集体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村集体以土地作价出资,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提供项目贷款,多方风险共担。这种组合拳既解决了融资难题,又保证了建设质量。
审批环节同样打破常规。区里成立工作专班,将原本串联的规划、施工等审批改为并联办理,创下三天拿六证的汉阳速度。在办理产权证时,勘测院技术人员直接驻村办公,把办证时限压缩了60%。
最让村民安心的是收益保障机制。项目采用保底租金+经营分红模式,即使遇到市场波动,村民每年可合计获得不低于3000万元的保底收益。随着二期明年8月竣工,预计收入将突破4000万元。
裂变效应:一块地带活一片区
走在连通港路上,教育产业园的辐射效应已然显现。对面的向阳体育公园刚承办完全国轮滑锦标赛,吸引数万游客;周边的餐饮店从年初的3家增至17家;连二手房价格都比去年同期涨了15%。
这就像下围棋,一步活全盘活。汉阳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说,通过串联教育、体育资源,这里正形成文教体商融合发展的生态圈。更令人惊喜的是,向阳模式已在汉阳复制推广——永丰街的医疗产业园、江汉二桥的科创基地等6个项目相继落地,盘活低效用地超500亩。
向阳村的实践证明,盘活低效用地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当教育遇上集体经济,荒地上长出的不仅是教学楼,更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共富路。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