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梅雨季武汉农业化“险”为“机”

发布日期: 2025-06-27 10:41 来源: 长江日报

自6月18日正式入梅,武汉遭遇数场降雨,农业生产是否受到影响?走访武汉部分粮食作物、蔬菜、瓜果、水产生产基地发现,今年梅雨天气对农业生产未产生太大负面影响,反而因为降雨,部分基地因前期天气持续晴好所带来的缺水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运用和普及,完备的值守、排水预案发挥了相应作用,大面积“淹田”现象基本消失,武汉农业已经有了“淡定看雨”的底气。

6月26日下午,大雨过后,长江新区仓埠街道紫薇高标准生态稻田1000亩核心区,排水沟渠有序排水,未见满溢。

水稻:泵站护航,渠道积水一夜排空

“最近虽然雨水不少,但是我们排水还可以,一晚上就把积水排光了。”回忆起6月21日的大雨,江夏区法泗街道菱米村村委会成员张军的语气很轻松。他说,当天雨势不减,水渠一度形成了积水,但第二天即恢复正常,“2024年泵站更换机组后,排水能力进一步提升,今年入梅以来,泵站24小时有人值守,到目前都没出现需要我们村民轮流值班的现象”。

张军是老水稻种植户,自家有50亩稻田。他说,宽阔硬化的机耕道,排灌通畅、易清理维护的沟渠,让他和村民早已不再谈“雨”色变,“今年的早稻都顺利收割完了,中稻刚刚播种,积水导致种子泡水、冲散,多少会对出苗率和均匀度有影响。但好在排水快,雨停了以后再抢着补种一下,问题不大”。

据介绍,法泗街道辖区涵盖金水河沿线12个行政村,但由于地势低洼,村民们并未因紧邻金水河水源充足而感到幸运,反而年年担心内涝暴发导致颗粒无收。通过江夏区农业部门、法泗街道持续多年的建设,街道全域具备排灌能力的水稻基地比例已由70%提高至100%。

“今年雨季中,街道稻田的积水情况都正常。”在八塘村村委会前的稻田,法泗街道综合执法中心党总支书记帅海军介绍,这是该街道最新完成的稻田提档升级区域,去年底才完工,覆盖了八塘村、新墩村共3200亩稻田,“排水渠的主渠深度就接近5米,渠道两侧、底部进行筑基和硬化,保障流速。”

被问及梅雨季节的生产情况,位于新洲区的武汉市天兴昌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洪亮表示,“降雨确实影响了合作社中稻的整体直播”。他表示,受影响最大的田地面积达五六十亩,原因是地势低洼,排水不是很通畅。“但95%的农田中,配套的排水设施都运转正常,目前正在继续抢播中稻。积水的稻田可能会有缺苗和减产情况出现,计划等雨停后再尽快补苗、补种。”洪亮说。

“我们是通过‘智能巡田+人工巡田’相结合的方式,确保2万亩水稻正常生长。”永旺智慧农场负责人胡丹介绍,基地里有1000亩智慧“无人农场”,通过液位计和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就能随时监测每个田块的水位高度、温度、风速等情况,并进行精准补给和排放。在另外近2万亩高标准农田里,也分布着1000多个排灌口,通过人工控制闸口能让积水快排入渠。

雨后的稻田被鲜花簇拥,让绿色的稻田多了浪漫氛围。

蔬菜渔业:补水为主,菜篮品种不断供

“持续降雨会同时带来利好和不利影响,但从农场的种植品种来看,总体上利大于弊。”黄陂区祁家湾街道康都村明庄园家庭农场负责人明阳光表示,农场里露天种植的豆角、茄子、香瓜受到降雨影响较大,“土壤太湿,这些品种会有减产的可能。”但他同时也指出了雨水带来的利好:“我主要种植的是冬瓜和红薯尖,这两个品种都是喜水的,只要不到淹水的程度,下雨补水就是好事。”他表示,在今年雨季来临前,他就预先深挖了排水沟,“现在整个基地都不会淹,最多也就是短暂性的积水”。

“前一批蔬菜已经收割完了,正准备播种的应季蔬菜品种小受影响,但恢复起来也很快。”位于东西湖区的武汉市强鑫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基地,在入梅当周意外遭遇了一次供电中断,导致排水泵站停摆,因无法抽排水而形成了菜地积水。合作社负责人赵礼强说:“当天因雷击导致供电中断,雷电和持续大雨又增加了抢修难度,在12小时后才得以恢复供电和排水,积水导致农田土壤潮湿稀软,农机就无法进场进行耕地作业。”

赵礼强介绍,这次主要受影响的是苋菜、小白菜、空心菜、上海青等应季蔬菜。他估算,菜地可能需要20天左右恢复到可耕作播种的状态,计划等雨停了、地干了再开始抢播,“都是快生菜,生长周期最长26天,很快就能恢复出产。只要供电不断,我们的排水和蔬菜供应其实基本不受天气影响”。

对于露天养殖渔业的合作社来说,降雨带来的问题可以通过人工干预有效化解。位于蔡甸区侏儒山街道群力村的武汉震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有约1000亩鱼塘,负责人江燕介绍,大雨过后,鱼塘水质浑浊、透明度下降,引发缺氧、有害细菌滋生,会威胁到鳜鱼、沙塘鳢鱼苗的健康,“因此每次停雨间歇,我们的技术员就会通过杀菌和消毒、沉降颗粒物来调控水质,因此降雨对鱼苗生长几乎没有影响”。

水果:大棚避雨,不裂果还甜度高

每年的梅雨期也正是葡萄生长发育及果实成熟的重要时期,露天种植易发生裂果、糖度低等情况,武汉本土种植的各种葡萄是否受到影响?

“因为有大棚,没啥大问题。”东西湖区葡萄种植协会会长陈海明表示,大棚内的瓜果种植受梅雨天气影响大大减小。东西湖区全区葡萄种植面积高达8000亩,均采用了大棚种植,不仅预防涝害,果子外观、口感也更好了,“就是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的话,葡萄会因为光照不足,推后一周左右上市”。而且,该区各级单位都有排水预案,“一旦要降大雨,就会提前将沟渠里的积水排空,所以今年到现在都没有淹过”。

丰乐村丰尔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园内,工人对生长期内的阳光玫瑰进行剪枝,梅雨未对大棚内的阳光玫瑰产生影响。

对于夏季最受欢迎的时令水果,西瓜有着喜温耐旱但极不耐涝的生长特性。蔡甸区侏儒山街道薛山村的逐梦田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常年种植西甜瓜,负责人王敏表示,西瓜种植的季节性很强,保鲜时间短,通过设施大棚栽培西瓜,受强降雨天气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由于合作社的西甜瓜都是露天种植,因此她今年集中在6月21日前将西瓜全部销完,“早上市有价格优势,也能规避后续天气带来的种植、运输、销售的风险性”。

而即便建有60亩标准化大棚,江夏区乌龙泉街道土地堂西甜瓜基地仍选择在梅雨期到来前,将今年的西瓜售完。负责人田志杨介绍,设施大棚可以将天气影响降到最低,而基地的冷库则是西瓜提前采摘后储存保鲜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梅雨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几乎没有影响。”田志杨说。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