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江夏区五里界锦绣村,亲笔题词:“祝你们成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锦绣村人接续奋斗。时光荏苒斗转星移,锦绣村党支部始终铭记党的殷殷嘱托,走好党建引领群众路线,持续践行“两山”理念,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在迈向新时代新征程中,带领群众担当实干,以生态美、产业兴,奋力谱写强村富民锦绣图景。

锦绣村因环抱“锦绣山”得名。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10余项荣誉称号。曾经的锦绣村在“大开发小保留”的格局下,一度面临“守着资源没出路”的困境。
近年来,锦绣村党支部找准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突破口,创建“1314”党建品牌。以支部为核心,围绕“为民、廉洁、振兴”三大理念,明确打造和美乡村目标,组织党员争当资源整合、民生担当、志愿服务、乡村建设四大表率。通过组织引领与群众自治深度融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样板。
江夏区五里界街锦绣村村委会委员汪梦玲表示:“我们全员以及村民代表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收集村民需求,及时予以解决。”在改造建设中,发动村民投工投劳200余人次,100天打造了湿地公园赏花带等生态微景观,真正实现了“推门见绿”,随着“春申大公园”等10余件民生实事得到落实,真正把荒地泥塘变成了现在的公园,村湾环境大幅改善,筑牢了生态基底。

依托良好生态环境,锦绣村党支部牵头流转土地300多亩发展规模农业,引进耕读庄园等多个文旅项目,形成“春采茶、夏摘果、秋研学、冬养生”的生态产业链,以生态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既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色,又夯实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的坚实基础,现9个村民小组中有6个村民小组“洗脚上楼”,住进了还建小区,吃上了产业饭。村湾环境的变化,也吸引大批村民返乡创业。
江夏区五里界街锦绣村村民曹海峰介绍,锦绣村的环境越来越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也越来越兴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客过来,自己也决定回乡来创业。“我准备开一家餐饮店,年内就可以开张,创业当中,村党支部给了我很大的关怀和工作上的支持,也让我更加有信心把这件事情做好,本届村支两委工作能力强,真抓实干,敢于拼搏,我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2023年7月,村党支部进一步瞄准村民盼就业盼发展的需求,以村集体闲置农房和土地资源入股,引导6个村民小组集体出资2000万元,在江夏区率先成立村级“强村公司”,首创“集体土地房屋入股+小组资金投资+专业团队运营”的模式,打造建设江夏里·武汉老码头项目,引入湖南有里文化团队实施项目运营,今年“五一”开园,这给在此打工的很多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既可以满足照顾家庭的需求还能满足自我发展。

江夏区五里界街锦绣村村民唐道莲说:“以前在家里种田刚刚顾到生活,现在在这里来了,每个月可以拿四、五千块钱,每天回去把家里照顾了,田也种了,钱也赚了,对我们肯定有好处。”
江夏里项目是集主题餐厅、民俗小吃街、沉浸式文化体验、特色码头市集、电商助农平台于一体的全业态综合体,开园来已为当地及周边提供200个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近70万人次,预计为村集体贡献年均保底收益300万元以上。

江夏区五里界街锦绣村党支部书记刘兵表示,“村民和我们一起共同成立了强村公司,推荐我担任董事长,扛起‘领头雁’的责任;村民小组长作为股东代表,参与决策;村民代表组成了监督小组,管好用活‘钱袋子’,确保村集体稳增收、村民小组有进账、老百姓可以享红利,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机制,盘活资源,以新质生产力撬动项目引擎作用,努力形成以江夏里项目为核心的文旅产业集群,激活区域文旅经济活力,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