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陂区与孝感市大悟县交界的大别山中,坐落着被誉为“武汉抗战第一村”的姚家山村。时至今日,该村依然留存着诸多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遗迹。数十年来,姚家山人传承红色基因,曾经隐居深山偏僻的小山村正依托红色旅游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天的《弘扬三大精神奋力建成支点》系列报道就带领观众走进姚家山村。
姚家山是武汉北部门户,距离中心城区90公里,雄视江汉平原。这里曾是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和中共豫鄂边区党委机关所在地。1941年至1946年,新四军五师司政两部常设在姚家山,也是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生活过的地方。

姚家山村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讲解员 李玉玲:当时,军队几百号人来到我们姚家山住进各家各户,与村民们同吃同住。据说,新四军在姚家山驻扎了6年,与当地村民们经常同分一锅粥,相处非常融洽。
“皖南事变”后,这支队伍被改编成新四军第五师,在日军、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多重夹击下,依靠深厚的群众基础长期转战武汉外围,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姚家山也因此迅速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红色堡垒。

姚家山村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讲解员李玉玲:“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之所以能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来源于李先念等边区领导人坚持走群众路线。他们经常提醒干部,要遵守群众纪律,尊重群众利益,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和鱼水情谊,把为群众服务作为衡量地方干部工作的标准。”
作为革命老区,几乎每一个姚家山村民的心中都有一种特殊的红色情结,家家户户也都能聊上几段抗战故事。
姚家山村村民姚捍东:“小时候经常听家里的老人讲,当时每家每户都织布做布鞋,支援新四军,新四军缴获的物资分发给老百姓。他们的这种军爱民、民拥军的一家亲精神,从小激励着我们前进。”
姚家山是武汉最偏远的山村之一,但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当地脱贫致富的法宝。在黄陂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姚家山积极引进企业经营,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经过3年的精心打造,2015年姚家山风景区和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正式开放,年游客量达20万人次以上,年创收益600万元。

姚家山村村委会委员刘燕霞:“姚家山景区内有‘司政大礼堂旧址’‘李先念旧居’‘后勤部旧址’‘参谋部旧址’等7处文物建筑,我们作为红色核心资源进行精心维护,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同时,我们招收了80%的员工,都是以村民为主,并带动了当地村民,目前开的农家乐有30多户。此外我们还积极配合他们,增加了一些农副产品,销售量都挺不错的。”
红色旅游带动了老区经济发展,致富了当地百姓,村民任卓就是其中一员。过去,他在外打工每月工资最多能拿到四五千元,而现在返乡经营农家乐,不仅腰包越来越鼓,对未来发展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姚家山村村民任卓:“我觉得黄陂的旅游机制好,政府做政府的事,企业做企业的事,农民做农民的事。许多的景点、农庄、山庄都是业主自主经营,政府就是做环境,搞保障,给支持。现在口袋鼓了,还能陪伴在家人身边,我为自己是姚家山村人感到骄傲。”
目前,姚家山村大力挖掘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研发了一批红色文艺节目、红色教材、红色课程;新建了可容纳300人听党课、学党史的红色大讲堂;建成了红色老书体验馆、红色影像体验馆、红色歌谣体验馆、红色手工体验馆等数个场景在内的“姚家山红色经典体验街”。

如今的姚家山村,一幢幢古朴新居错落有致,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这里街道整洁,环境优美,还成为了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逢周末游客络绎不绝。
游客梅柯:“我经常来黄陂游玩现在的黄陂,旅游发展越来越好,人气之旺,旅游环境也非常好,让人有些惊讶。而且周边的村容村貌也清新整洁,黄陂真的是越来越美丽。”
为了以红色精神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姚家山村正不断完善红色产业链条,升级旅游产业链,探索发展观光农业、特色民宿等产业,以“红”带“绿”,以“绿”养“红”,走出了一条红色美丽乡村的发展之路。
姚家山村村委会委员刘燕霞:“未来,我们将持续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努力走出一条红色老区发展新路子,将姚家山打造成武汉的红色文化小镇和全国红色旅游的示范点。”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