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武当村来了158户“新村民”

城市“候鸟”在移民村打造“第二生活空间”

发布日期: 2025-07-11 10:40 来源: 长江日报

清晨6时,61岁的胡清生坐在芭蕉树下轻抿菊花茶。远处晨雾中的田野若隐若现,他闭眼细听叶片上露珠滴落的声音:“在城里住了半辈子,从不知寂静如此动人。”

300米外,3条狗撒欢奔过田埂,惊飞一群麻雀。主人刘生武顺手摘下自种黄瓜,衣角一擦便啃起来。3年前,这个连黄瓜生长周期都说不清的城里人,如今被村民亲昵唤作“狗爸爸”。

这里是武汉市江夏区金水办事处武当村——2010年为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十堰市武当山特区387户村民迁至此地形成的移民新村。2021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武当村推出闲置农房盘活计划:将百余套因村民迁居城镇和外出打工而空置的农宅,以每年5000元租金、10年起租的长期合约形式,面向城市居民开放租赁。如今,158户家庭、356位成员组成的“新村民”与原住移民携手并肩,共同演绎着一场社区融合的温暖乐章。

给菜地浇浇水也是一种疗愈

在一栋挂着“木瑾”木牌的小院里,“80后”潘奕正给一株迷迭香浇水。这个曾经的设计公司老板,如今把80%的时间都花在这个租来的农家小院里。

“看这个,”她轻轻抚摸着迷迭香的叶片,“刚移栽时它只有10厘米高,现在都快1米了。它和我一样,在这里获得了新生。”3年前,严重的焦虑、抑郁让潘奕几乎崩溃。偶然听说武当村的环境后,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租下这处院子。

“第一天晚上,我躺在硬板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竟然一觉睡到天亮,多年来的第一次。”潘奕回忆道。现在,她的院子里种着10多种草药。

宁静优美的村湾环境,吸引新村民闲暇相邀在村里巡游

“抑郁不是矫情,是身体在罢工。”潘奕在村里发现武当山移民带来的八段锦功法,现在每天带着朋友练习。她的手机里存着许多对比照片:刚来时面色憔悴的都市人,在采摘、锻炼、发呆数月后,眼神重新变得明亮。

这种变化催生了她的“疗愈经济”。她租下的第二处农舍仍以一味中药“京墨”命名。这里,很快成了城里朋友的“疗愈驿站”。

潘奕常坐在院子里接待新访客。当城里来的年轻人诉说职场困惑时,路过的移民老人会突然幽默地插话:“丫头,去给我的菜地浇浇水吧,浇完保准你想得开。”这种奇妙的城乡对话,已成为武当村特有的疗愈方式。

80后设计师潘奕在这里获得“疗愈新生”

在乡下,狗成了纽带

3年前因在城里养犬受限,刘生武带着3条狗“移民”武当村。初到村里的情景让他至今难忘:狗儿们在麦田里撒欢打滚,金黄的麦浪映着它们欢快的身影。“那一刻,我就知道,来对了。”

他在村里租下两套连体农院,400平方米的院子里,一半挖成鱼塘养锦鲤,一半改造成盆景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可移动的露天电影院——一块白幕布、一台投影仪,每周末都会吸引全村孩子前来,边看电影边逗狗。

“白露会握手,Lucky会装死,八千能帮小朋友捡风筝。”说起爱犬的技能,刘生武如数家珍。变化悄然发生,曾经被投诉的“麻烦精”,如今成了村宠——老人偷偷喂肉骨头,孩子为它们画肖像。今年端午节的村民巡游中,佩戴艾草香囊的八千、白露和Lucky更成了“特邀嘉宾”。

刘生武笑称自己是“半路出家的农民”。他跟村民学种菜,最初连黄瓜架都搭不好,如今已能独立完成从育苗到采收的全过程。他自种辣椒制成“剁椒”,贴上“狗爸爸私房菜”标签,成为朋友们争先索要的伴手礼。

黄昏时分,刘生武的露天电影院又支起来了。孩子们操着爷爷教的十堰方言逗狗,城里来的游客举起相机,画面是狗、麦田与笑颜的奇妙组合。

“在乡下,狗成了纽带。”刘生武抚摸着八千的脑袋说。如今村里人几乎忘了他的本名,都叫他“狗爸爸”。而这个称呼背后,是一个关于包容与融合的故事。

艺术星火点亮村庄未来

每周三下午,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沈祥胜教授都会在村里的活动室支起画架。今天,他正在为7岁的武当村移民后代小毛豆画像。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画纸上,沈教授手中的画笔轻轻勾勒,小毛豆那双灵动的眼睛渐渐跃然纸上。

沈祥胜教授(右一)手把手教小毛豆及孩子们(右三)绘画

沈祥胜是第一个住进武当村的“城里人”。3年前,他带着一个朴素的心愿来到这里——为武当村留史,用水彩记录下这片土地上的人和故事。他计划画100幅武当村人的肖像,用画笔定格这个因南水北调工程而迁徙的村庄的集体记忆。

画室里挂着已完成的23位村民的肖像:老张布满皱纹的笑脸、村医小徐问诊时的专注神情、张大姐讲述移民故事时湿润的眼眶。

“这些面孔背后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我想用画笔记录下这段特殊的移民史。”让沈祥胜没想到的是,艺术的力量悄然改变了这个村庄。村里现在有7个孩子跟着他学画画,最用功的小毛豆每次都准时到画室报到,小小的身影总是趴在画板前,一笔一画认真临摹。这个以前害羞的娃儿,现在画起画来有模有样。

沈祥胜的艺术实践远不止于画室。他带领学生深入武当村,将表演专业与当地龙虾节结合,组织师生参与节庆演出;通过结对共建激活基层组织活力,运用景观设计焕新乡村颜值,以专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还促成了“校村合作基地”的建立,系统推进乡村建设。

城乡融合新生态充满人情味

“新村民”的到来,正在催生滚雪球效应般的融合态势。

胡清生的老同事尝过他种的黄瓜后,非要买几十斤回去。现在,胡清生每周帮朋友代购村里的新米、菜籽油和野生鳝鱼,被戏称为“老胡优选”,去年帮卖当地武当黄酒就为村民带来可观收入。

退休法官李芳,在小院门口挂上“闲居”木牌,放下写判决书的思维定式,重新学习犁地拔草这些最质朴的农事。在这里,她体会到了另一种辛苦:“不再是伏案写作的思想劳作,而是实实在在的耕耘收获,让我对‘粒粒皆辛苦’有了更深的感悟。”

大学教师王末英一眼相中了带后院的农居,在这里实现了儿时的花园梦。她手机相册记录着变迁:2021年的荒芜院角,2022年的初具规模;2023年的花墙盛景。最近她正与村委会商量,要把花卉种植技术教给村民:“将来武当村不仅能卖莲藕、鳝鱼,还能卖鲜花花束。”

村支书徐美均详细盘点了新村民带来的经济效应:首先,新村民翻修房屋的需求直接带动本地村民组建起专业装修队伍;其次,他们对农产品的持续采购激活了庭院经济模式;与此同时,持续涌入的游客使得农家乐经营不断升温。村里正计划建设土特产集市,打通“城乡供销通道”。

几位新村民邀请村支书徐美均,在自种菜地合影。

文化融合同样令人惊喜。广场舞队由新老“村民”共同组成,读书会里城乡思想碰撞,“混搭”乐队演出吸引全村人围观。沈祥胜教授的艺术课让移民孩子获奖,潘奕的“疗愈小院”助都市人重拾勇气,刘生武的露天电影院成为孩子们的期待。

“我们村最宝贵的就是这种特别的‘人情味’。”徐美均说,新村民带来的资源、理念和技术,与乡村的民风、环境结合,催生了新经济形态和文化活动。

夜幕降临,武当村的灯火次第亮起。亮灯的窗户背后,城里人体验乡村宁静,移民分享城市便利。这场始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迁徙,如今正在书写着城乡融合的新故事——不是谁融入谁,而是共同创造一种全新的可能。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