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新建村发展一度陷入停滞
新建村位于乌龙泉街道南部,占地10.13平方公里,辖14个村湾,常住人口仅531人。过去,房屋闲置、土地抛荒、产业分散曾是这里的“标签”,村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守着好山好水,不能让村子‘空’下去!”新建村党支部以“党建聚合力、文化添活力、创新增动力”,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道路。
【治理方法】多方融合激活振兴内驱力
党建聚合力:村民议事参与率升至85%
“以前村里事务靠干部单打独斗,现在党员带头、村民参与,大家拧成一股绳!”新建村胡家堰湾的老党员胡大爷感慨。
新建村把党建作为破局的“先手棋”。一方面,构建“街道—村支部—党小组”三级联动机制:村党支部定期与乌龙泉街道党组织对接资源,向下延伸至2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将“三会一课”与村湾经济、文化活动深度融合,让党员在土地流转、环境整治中亮身份、作表率。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外出取经、储备后备力量等方式,提升村干部能力——近三年,村“两委”成员先后赴江夏区五里界街道、金口街道学习,从7名乡贤、110名大学生、29名退伍军人中选拔培养“新鲜血液”。
更让村民点赞的是“村湾夜话”。针对“干部忙工作、村民忙农活”的时间差,村“两委”把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庭院树下,白天收集问题,晚上围坐商量。“路灯该怎么装?”“闲置土地怎么盘活?”从鸡毛蒜皮到发展大计,村民的“金点子”被一一采纳,议事参与率从不足20%跃升至85%。

新建村党支部书记洪彰杰(左二)和村民谈下一步规划
文化添活力:老传统焕发治理“新活力”
新建村14个村湾多以姓氏命名,宗祠文化底蕴深厚。村“两委”因势利导,将祠堂打造成“家风学堂+调解室+文化礼堂”复合空间:老党员、乡贤在祠堂评议村事、调解矛盾,“采莲船”“龙灯舞”等传统民俗活动在这里重现。
乡贤是另一支“文化援军”。新建村成立乡贤促进会,建立23人乡贤信息库,通过专访纳谏、典型评选等机制,撬动乡贤资源反哺家乡:乡贤们捐款捐物,赞助百万元支持村湾建设……“根在新建,情系故土”,乡贤们用行动诠释着“乡愁”的力量。
创新增动力:小机制激活发展“大动能”
“以前垃圾没人管,现在扫个院子都能换积分!”在新建村“积分超市”,村民李阿姨晃着刚兑换的胶鞋笑着说。村里将原保洁员8万元补助与乡贤资金整合,设立“积分超市”:参与环境整治得10分,帮忙照顾独居老人得20分,积分可换生活用品或农业用具。如今,村民参与率从15%飙升至89%,户均年积分超200分,“我来打扫要积分”成了新时尚。

村民做公益获得积分,兑换奖品。
积分制只是创新的一角。为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村支书变身“江夏红哥”,在抖音直播卖红薯——2023年,一场直播卖出6万斤红薯,实现了集体经济收益的增长,拓宽了村民致富增收渠道,解决了数十名困难村民就近务工难题。为盘活闲置农房,村“两委”带着村民考察民宿项目,45户村民主动加入“共享村落”改造,“仙人山文旅”“乡下有院”等项目正稳步推进。

洪彰杰在田间直播卖红薯
龙年春节,一场由乡贤捐资7万元、村民自发策划的“村晚”火遍十里八乡,歌舞、戏曲、小品轮番上演,“老村湾”成了“新网红”。
【成效与启示】从“空心”到“和美”
“党建强基是前提,文化铸魂是关键,机制创新是核心,产业造血是根本。”村支书洪彰杰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民宿精品化、红薯品牌化,优化积分制与信用体系挂钩,深化“祠堂文化+文明实践”。从“空心”到“和美”,新建村的故事证明:只有扎根本土、激活民力、守正创新,才能让乡村“活”起来、“兴”起来。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