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新洲区李集街道的石长线上,一车车满载新鲜鸡蛋的货车呼啸而过,道路两旁,油茶林在田间泼洒开浓浓绿意,崭新的现代化养殖厂房在烈日下反射着耀眼的银光。这条串联贺家岗与得胜村,蜿蜒穿过胡店、得胜、团强、西湾、吴太五个村庄的乡间公路,正变身为李集街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样板带”,成为当地绿色转型发展的经济命脉。

7月14日,记者走进位于李集街团强村的武汉市昌顺禽业养殖有限公司的恒温鸡舍,“咯咯咯……”的声响不绝于耳,空气中没有刺鼻的异味。23万只蛋鸡“住”在四栋现代化“空调房”里,层叠的鸡笼排列整齐,恒温系统自动调节,确保温度始终低于30摄氏度。嗡嗡作响的自动喂料线沿轨道移动,精准投料,伴随机器轻响,一枚枚光洁的鸡蛋便叮叮当当滚落收集带。
“22亩地养23万只鸡,这效率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公司负责人陈红喜语气自豪,“2018年提档升级前,我们完全是传统养法,费人工、占地多、效率低。现在自动化设备让一个人能轻松干过去四五个人的活,省心省力。”鸡粪被送往附近有机肥厂转化为宝贵资源,实现绿色循环。小小的鸡蛋,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去年5000万元的产值,产品远销江浙、安徽,更实实在在带动周边三十多名乡亲就业增收。
昌顺禽业的高效场景,是李集街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带蓬勃发展的缩影。在这条串联五村的示范带上,20余家蛋鸡养殖场星罗棋布,年养殖规模高达450万只。自2018年起,新洲区361家养殖企业提档升级,智能化设备成为标配。曾经依赖人力的鸡舍,如今只需指尖轻点控制屏,通风、温控、喂食、清洁尽在掌握。围绕蛋鸡产业,抓鸡队、育苗队、饲料搬运队、蛋商等专业化队伍分工协作,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高效运转,为村民年均增收超5万元。
种养结合的循环链条,在示范带上紧密结合。李集街依托现有养殖基础与土地资源,积极构建“种养结合+精深加工+生态循环”的立体化产业体系。

毗邻昌顺禽业的上海沁侬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养猪场,同样高效运转着自动化喂料、物理除臭和空气过滤系统。“每月产生一万多立方米污水,经过黑膜三级发酵沉淀处理,尾水通过管道用于农田灌溉。”厂长卢占伟指着厂区外延伸的管道介绍,这些富含养分的“肥水”,精准灌溉着成片的油茶和桃园。
据了解,上海沁侬牧业与武汉红春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2018年,在西湾村种植了约2000亩油茶,曾经沉睡的土地披上绿装,“今年油茶果产量预计70至80万斤,能榨出约8万斤茶油。”李集街西湾村党支部书记商腾飞介绍,“我们采用自动化除草,无人机打药,每年上半年还套种一季小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油茶虽种植周期长,但用途广,榨油后的油饼还能送到饲料厂做原料。”

除草、施肥、采摘……合作社每年发放务工费约80万元,土地流转费一百多万元。六十多岁的西湾村村民商友安,在此务工已七年,成为经验丰富的“带班师傅”。“带着人施肥打药,守着家就能干,一年挣个四五万,心里踏实。”老人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近年来周边企业越来越多了,产业活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商腾飞细数变化,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8至10万元,“收入增加了,人心稳了,村子也更有生气。”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