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巧借“李白”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发布日期: 2025-07-29 10:12 来源: 武汉晚报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千亩茶园里已布满采茶人的身影。江夏区乌龙泉街道新农村村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几面白墙上的李白诗画在朝阳下鲜活起来。

站在新农村村的村口,时间仿佛在这里折叠:一边是刻满李白诗文的石刻,一边是大学生绘制的“会说话的画廊”。新农村村党总支书记王辉踩着布满青苔的石阶,指向一片正在施工的热土:“那里是国家级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投资11.68亿呢!”

大学生在茗泉谷采风,展示新农村村乡土风情

这个曾面临“空心化”的千年古村,如今焕发着别样生机。村民老田在龙壹茶舍的院前晒着茶青感慨:“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回村开民宿了!”

王辉带着党员们翻遍族谱县志,硬是从故纸堆里淘出“李白曾游此畔”的记载。如今诗词步道贯穿全村,墙画成了村民的骄傲。“连六岁娃娃都能背三五首!”茂康家园经营者王露笑着展示手机里的短视频——她穿着汉服在茶园吟诗的画面,获赞已破万。

文化活了,产业也跟着活了。茗泉谷联合党委办公室里,五个村的干部正讨论:“我们村的西瓜该走精品路线?”“五谷城的杂粮礼盒设计好了吗?”这个打破村界抱团发展的新模式,去年带动增收1500万元。

盛夏的蝉鸣中,大学生周嘉妮正站在脚手架上绘制墙画。颜料顺着汗水滑落,在墙上晕染出茶山云海。“婆婆说想看采茶场景”,她指着刚完成的画作:画中老茶农褶皱里的笑意,原型就是隔壁的王爹爹。

大学生教村里孩子画墙绘

成龙影视传媒学院的“00后”团队带来了神奇变化:原本斑驳的土墙成了讲述乡村故事的连环画,田间劳作的村民成了短视频主角。村干部熊康琪指着新建的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已有三批学生签了长期服务协议,青春力量扎下根了!”

每月不定时的“湾落规划会”,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村民们围坐在百年香樟下,争着为家乡建设出主意。村民自己设计的青砖花墙,如今成了游客必到的打卡点。

大学生们把创作权交给村民。在绘制二十四节气墙绘时,七旬老人王秀英坚持要加入打糍粑场景:“这是我们祖辈的讲究!”当蒸汽氤氲的糍粑出现在壁画中时,老人眼泛泪光:“祖宗的东西没丢!”

“墙绘成了活招牌,客人来了先拍照。今年‘五一’客房早订满了,得扩建咯!”王露乐开了花。

村民付用利翻着土地流转合同笑眯了眼:“五亩茶园入股合作社,年底有分红!”村头新开的“李白茶舍”里,返乡青年正直播带货:“这是昨天刚发走的新茶呢!”

茂康家园生态农庄

傍晚的李白文化园里,村民自发组织的诗社正在排练。方三俊演唱着千年诗人李白作词的《江夏行》,赢得满堂彩。“现在村里人比谁家院子干净,比谁会背的诗多!”村支书王辉笑着说。

暮色四合时,村广播站传来稚嫩的童声朗诵:“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炊烟在七彩墙绘间袅袅升起。这曲由千年文化、现代产业与青春热血共同谱写的振兴交响,正在新农村村的每片茶叶、每幅壁画、每张笑脸上,留下新时代最美的韵脚。

社区居民说

村民蔡美玲:以前觉得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现在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文化让我们找回自信,产业让我们腰包鼓起来,年轻人让村子更有活力。现在大伙儿干劲十足,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村民许天友:以前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这几年村湾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返乡,在家门口上班。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