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在武汉市天兴昌盛种植专业合作社里,成千上万的育秧盘整齐列阵,绿油油的晚稻苗生机盎然。负责人洪亮手指快速抚过秧盘内基质表层的凹痕,动作行云流水,保留着军人的干净利落。

今年29岁的洪亮,自2015年从上海武警总队浦东新区支队退伍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了家乡——新洲徐古,这份对于家乡的爱源自童年父辈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记忆,传统农业的艰辛深深烙印在他心里。两年的军旅生涯,不仅磨砺了他坚韧的意志,更坚定了他改变传统农业落后面貌的决心。“脱下军装,换上农装”,他决心用科技为家乡农业闯出一条新路。
“农业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准把控,容不得半点拖拉,庄稼不会等我成长,灾害更不会为我留情。”回想起创业初期的艰难,洪亮语气坚定地感慨道。
2017至2024年间,他四次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虚心地向专家学、向老农问,将理论深耕于实践沃土。2018年,他踏上了爷爷和父亲的农业发展之路,加入了武汉市天兴昌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祖辈打下的基础上,先后引入了72台套先进农机设备、7台功能各异的农用无人机等。2019年,他力推无纺布露天育秧技术,配套智能生产线,实现垫土、洒水、摆种、覆土、盖种等环节的配套化作业,成为新洲区大规模旱地育秧的拓荒者之一。

“我先把我的一亩三分地种好,周边农户亲自见证机器插秧省钱、省心的好处,让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育插技术在这里深深扎根。”洪亮的眼里闪烁着光芒,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他曾经目睹育秧烦琐、艰辛场景的深刻回应。
近两年,他勇担多项农业科技示范重任——油菜毯状育苗及机械化移栽、全市粮油作物高效模式集成、全区双季稻种植示范、化肥减量“三新”技术推广……这些项目如星火燎原,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和科学用药方面,他更加注重依托专家团队和监测数据,这些实践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天兴昌胜样本”,在显著提升合作社产值的同时,让曾经抛荒的土地焕发新生机,保障了粮食安全。
“一人富不算富,乡村的振兴需要共同致富。”他带领合作社反哺乡土,流转本村土地786亩,支付土地租金及设施费23万余元,使用本村劳力累计3800余人次,许多留守的老人、妇女在家门口就有了稳定收入。合作社还与周岩村村委会签订了村企共建协议,为洪忠焱等10名脱贫户提供了长期劳动岗位。
潘塘街喻家畈的李大爷表示,如今的天兴昌胜种植专业合作社所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涵盖徐古、潘塘、仓埠等多个街道。

此外,洪亮决心带领合作社走特色优质发展之路,改变过去农耕单纯追求产量的模式。他与湖北润禾公司深度合作,签订“野香优”优质稻米订单,这一模式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打通产销堵点,不仅确保优质优价、亩均增收85元,更吸引周边20余种植户加入,2024年订单面积达1650亩。一条“特色种植——订单保障——农民增收”的高效产业链,正在他深耕的田野间茁壮生长,为父辈的农业梦想注入了全新的内涵和价值。
“这只是起点。”洪亮的目光望向更广阔的田野,语气坚定,“未来,计划拓展冷链仓储与稻米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让每一粒稻谷的价值最大化,让父辈的锄头,真正变成丰收的‘金钥匙’。”在这片祖辈耕耘的土地上,这位“新农人”正以科技为笔,军魂为墨,续写着充满希望的崭新篇章。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