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大山垴村的省级茶苗繁育基地里,村民夏建英已弯腰忙碌起来。指尖拂过嫩绿的茶苗叶片,她的笑意爬上眼角:“以前这地荒着长草,看着心疼,现在一年光摘苗就能挣三万多,流转的地还有钱拿,日子越过越好。”夏建英的喜悦,是大山垴村集体经济从“沉睡”到“觉醒”、撂荒地变“聚宝盆”的生动缩影。

位于大别山余脉西麓的大山垴村,曾面临村“两委”战斗力不强、资源闲置、基础薄弱等多重困境,集体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转机始于2022年,在外工作的王春桥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刚回来时情况不熟,第一步就是强班子。”王春桥回忆道,他带领村两委加强团结,统一思想,将战斗力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为他们干事创业腾出了空间。2024年,大山垴村党支部荣获“新洲区优秀基层党组织”。

有了坚强的战斗堡垒,发展路径成为关键。面对1751亩耕地和人多地少的实际,村两委反复论证,深挖毗邻“问津书院”的文化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精准锚定发展特色产业。
2024年初,大山垴村通过乡情纽带和在村史馆设立招商点,成功引进四川李学燕家庭农场,盘活闲置土地300亩,建成了省级茶苗繁育基地和母茶园。这里采用先进的育苗扦插技术,成本节约50%,一亩地可扦插约30万株,装杯约15万株。基地年育苗超500万株,母茶园上半年采茶销售、下半年剪枝条扦插育苗,高效利用土地。如今,每年为村集体带来增收25万元以上,更带动了全村年均6000多人次务工,村民累计增收超200万元。
董家湾组长李焰学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学习了插苗技术后负责管理。“我们湾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有20多人,天热时还能聚一块在屋里吹空调唠家常,天气凉快一点我们就出来干活,而且大家素质都很高,很好管理。”60岁的他,从建筑行业回乡后,在农业管理岗位上找到了新价值。
此外,村两委还引进了武汉沃沣源生态农业公司,打造100亩近郊果蔬采摘园,年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20户农户户均增收1.8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5万元以上。“以前在家种田,现在村里建了茶园和果园,收入还可以,每个月能挣到两三千块钱。”村民夏喜香感慨道。

发展产业,基础设施是硬支撑。王春桥上任后,带领班子将夯实基础作为头等大事。在旧街街的大力支持下,利用乡情资源筹集企业捐赠资金150万元,建成14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史馆。此外,还修建高标准通湾公路2公里,安装护栏1000米,解决村民“行路难”的痛点。同时,清淤塘堰9口,新修机耕路12条、水渠4条,种植6000株绿化树木,复耕撂荒地283亩,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3%,村湾环境焕然一新。

路畅了,心也通了。村两委干事创业的热情感染了村民。老党员们主动加入“老党员调解团”,成功化解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村班子带着大家干实事,我们老党员也要发光发热。”2024年,大山垴村获评新洲区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先进集体。
旧街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积极盘活问津文化资源,助力大山垴村成功争取湖北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村资格,并牵线引入新十建设集团,规划总投资3亿元打造问津研学基地项目,该项目集培训、研学、民宿、餐饮于一体,计划利用近邻问津书院的优势,建设占地30亩、辐射周边近1700亩的休闲农业区。
值得一提的是,旧街街今年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在全街开展警示教育大会,带动全街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开展学习教育有利于促进全街产业发展,对村集体经济壮大也起了非常好的带动作用,促进人民群众在我们当地就业,为他们增加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旧街街宣传(文明)办负责人胡纯说道。

站在发展的新起点,王春桥信心满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产业发展力度,引进更多业主,推动研学基地项目尽快落地,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就近就业。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把大山垴村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