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清晨,蔡甸区侏儒山街道新帮村的莲藕田、大棚蔬菜和虾蟹养殖区就已热气腾腾,村民忙着巡田、施肥、采收。村党总支书记黄水生也早早来到蔬菜种植基地,准备接洽强村意向企业,商谈蔬菜产加销一体化合作。他带来的不仅是合作方案,还有新帮村的未来蓝图。

黄水生
“只要是为村里增收、为村民谋利的事,我就得盯紧、落实好。”黄水生说。六年来,这位被称为“较真书记”的人,把一个欠账多、底子弱的村庄带上了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富裕路。
从“烂摊子”到“清零村”

新帮村村口
新帮村曾经是出了名的“烂摊子”。全村932户、4329人,资源并不算差,但因“三资”管理混乱,土地承包费收不上来,债务高达541万元,成了软弱涣散村。
2018年底,黄水生响应组织号召,辞去外面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担任村书记。那时,村里人心散、债务重、产业空,许多人暗地里说:“这摊子谁接,谁得背骂。”
黄水生接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盘清家底。他成立“五老村集体资源清理工作专班”,逐一查账、逐笔核实。债务合理的,认账还款;不合理的,坚决砍掉。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成功消减174万元不合理债务,收回历史债权285万元,解除26份低价合同。
“有次一位债权人情绪激动,当场拍桌子,但黄书记态度很坚决,他把账单一条条摆出来,讲明缘由,最后对方心服口服。”村民李德清回忆。
到2021年,新帮村彻底还清了历史债务,成为蔡甸区率先“清零”的村之一。黄水生用“较真”换回了村民的信任,也树起了党员干部该有的担当。
村社联建,闯出产业新路

黄水生(中)受理各项村务
清完旧账,黄水生把精力转向发展产业。
他带头探索“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武汉新帮富民合作联社,引进14家合作社、3家家庭农场,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很快,虾蟹养殖7000余亩、果蔬种植1300余亩的格局成形,年产值超6000万元。
“别看我年纪不小,但每天都在学习!”黄水生说。他经常天刚亮就跑去田头,研究水肥一体化设备,跟技术员探讨大棚升级问题。他坚持引进高端钢架连栋大棚,新建40亩蔬菜基地,推广时令快生蔬菜,带领合作社注册了“和滋味”“橙鑫蔬菜”等品牌。
为了让农产品走出田间,他引进武汉庆邦荷香源蔬菜配送公司,专门收购联社的产品。如今,20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每年增收500多万元。
“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才挣三四万,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彭启明笑着说。
2024年,新帮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0万元,从曾经的“负债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
藕香满田,莲乡蝶变

焕新的新帮村如今大变样
黄水生特别看重“特色产业”。新帮村有种藕的传统,他便顺势打造莲藕产业园,流转2440亩土地,引进龙头企业,与绿色方舟合作社联动,形成藕带、藕粉、观赏莲的全链条布局,还打响了“莲乡虹”品牌。
合作社的莲藕产品如今不仅走进“盒马鲜生”,还上线社会扶贫网湖北特色馆,年产值达1650万元。合作社脱贫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走进产业园,水面波光粼粼,藕田整齐划一。黄水生常说:“我们的藕不只是农产品,更是村民增收的希望。”
发展产业的同时,黄水生没有忽视民生。
这几年,他争取各类资金近3000万元,修路、改桥、整治水电。昔日逢雨必涝的头沟河道,如今已改造为1140米的乡村绿道,两旁黄桃树成行,头沟广场上常有村民跳舞健身。
在杜家台分蓄洪区建设中,新帮村涉及119户拆迁,任务繁重、矛盾多发。黄水生组建“巾帼调解队”,让村里的妇女干部走街串巷做思想工作,最终实现党员带头拆、群众自发拆。
“我们家原本很犹豫,后来是黄书记带着调解队三次上门,耐心讲政策、讲补偿,我们才安心搬了。”一位村民说。
此外,新帮村每年从村集体收入中拿出50多万元,用于重点人群合作医疗补贴、为村民购买乡村振兴险、购买平安综治险,并在冬至时节为村民每人分红60元用于购买年货。正如村民所说:“现在兜里有钱了,心里也有底气了。”
回望六年,黄水生带着村“两委”把新帮村从“软弱涣散”带成了“五星党组织”,从债台高筑带成了产业兴旺。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既然群众相信我,村集体的资产,我一分一厘都要守护好;既然组织信任我,我就要干出个样子来。”
在他带动下,新帮村的党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班子团结有力。107名党员如今成了乡村治理的骨干力量,群众的心气更足了。
如今,新帮村的莲藕、虾蟹、蔬菜走向市场,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站在田埂上,黄水生眯起眼睛望向远方:“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新帮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村民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