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农业机械化助力花生“颗粒归仓”

发布日期: 2025-08-21 11:31 来源: 掌上武汉

烈日当空,潘塘街细郑村的田野上泛起金色的波澜,眼下,正值花生收获的黄金时节,一串串饱满的果实破土而出,映衬着村民们灿烂的笑容。

8月19日,记者走进连片的花生田,翠绿茂密的花生藤蔓匍匐于垄间,如一张张铺展的绿网,根系之下果荚累累,颗粒饱满。一台花生翻地机正轰隆作响地在田间穿梭,拖挂设备利落地将整株花生拔起、整齐铺放;另一侧,摘割机“大口”吞入连秧的花生,经脱粒机高速运转,瞬间完成秧果分离,哗啦啦“吐”出金黄饱满的花生果。几名村民头戴草帽,手脚麻利地翻动着花生秧,汗水顺着脸颊滑落,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现在从种到收全是机械化操作。”合作社技术人员刘伯林指着身旁高效运转的摘割机介绍,“打药、播种、施肥、收割一条龙,效率比人工高出几十倍。”以往人工采收一亩地需投入大量人力,而今一台机械一天便可完成五十多亩,真正实现节本增效、颗粒归仓。

谁能想到,如今这片洋溢着生机的土地,两年前还大多处于闲置状态。细郑村地处新洲区东部丘陵岗地,毗邻麻城交界,常年少雨缺水,是典型的“十年九旱”区域。全村1426亩耕地中,水田占1100余亩,旱地占320余亩,水田主要种植水稻,旱地为小麦、花生轮作。2023年,武汉亿润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引进优质花生品种,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让闲置土地焕发生机。

“我们正抢这几天高温天气,全力收割早花生。”武汉亿润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德军弯腰拾起一株花生,轻轻一抖,一串圆润饱满的荚果便跃入眼帘,黄白色的果壳在日照下泛出莹润油亮的光泽。他介绍,今年合作社共种植花生650多亩,其中380亩早花生已进入集中采收期,剩余270亩晚花生将于9月小麦收割后再行收割。为抢抓农时,合作社调配了两台花生翻地机、一台摘割机、两台运输车及两台装载车,计划一周内完成早花生的全部收割工作。

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推动加工链条的延伸。据了解,2024年合作社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0万元,自筹20万元,建成一栋864平方米的分拣中心仓库,为下一步的深加工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今年要购置一套花生剥壳机,对花生进行简单加工后对外销售,连花生壳也可以卖钱;另外再添一套花生秧清理机,将花生秧加工装袋,卖给养牛场作饲料,营养价值很好。进一步完善加工链,提升附加值。”郑德军向记者介绍道。

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土地价值,更切实惠及村里的留守人群。田间,年过六旬的村民金冬桂正弯腰翻晒花生,动作干净利落。“合作社成立后我就在这儿做,除草、施肥、打药、翻秧,样样都干。”她擦去额角的汗,笑盈盈地说,“一天八十,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万把块钱。”如她一般的留守老人,曾是村里就业的困难群体,如今依托花生产业链,实现了“顾家、增收两不误”。

“今年花生亩产预计能达到500斤,能为村集体年均增收两三万元,同时还为十余名村民提供了就近工作岗位。”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收获场面,郑德军笑着说,村民务工每日收入80元,参与劳动的村民年均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农户通过承包土地给合作社,也获得了一份稳定的租金收入,“昔日的干旱丘陵地,真正变成增收致富的‘金银仓’。”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