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清晨,天空微亮。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道贺胜桥街宽阔的国道旁,王泽亮主理的湖北瓦汤御膳坊食品有限公司里,源源不断飘出土鸡汤的香味。
此时的王泽亮正坐在屋后的树林里,面对手机屏幕,早早开始了直播带货的工作。在他身后,一排排正在熬制的土鸡汤金黄油亮,母亲胡春梅忙着看火,偶尔也配合着展示一下自家纯手工的贺胜桥土鸡汤,不时还要照看林间“散步”的土鸡,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返乡创业的王泽亮立志传承贺胜桥土鸡汤非遗技艺
从专业运动员转型成为健身教练,再从上海回到贺胜桥街的老家开始创业,今年26岁的王泽亮将创新思维、创新模式注入传统产业,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带领更多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一起努力让贺胜桥土鸡汤这道底蕴深厚的非遗美食飘香全国。
辞去年薪30万工作返乡熬汤
王泽亮每天清晨早起熬汤的工作习惯,延续了青少年时在湖北省体校接受专业柔道训练的作息规律。
2017年,已经是湖北省二级运动员的王泽亮因伤退役,转型成为一名健身教练,在上海、武汉等大城市里继续打拼。这位坚持以“自强不息、永不放弃”体育精神激励自己的大男孩,始终保持着超强的自驱力和超高的自律心,这份可贵的品质也对后来返乡创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泽亮在自家养殖土鸡
在2020年春节的那段日子里,王泽亮看到父母经营的土鸡汤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本应该是贺胜桥鸡汤卖得最好的时候,整个街上的汤馆却都生意冷清。”王泽亮说,从小时候开始,家里的鸡汤店就是贺胜桥街上人气最高的汤馆之一,自己也常在餐馆帮忙,看到母亲每天用家里散养的土鸡,搭配红枣、红薯粉条,精心熬制出一锅锅鲜香醇厚的土鸡汤,吸引了天南海北的食客。
可是,最近几年来外打拼时,王泽亮每每与家里联系,都会从父母的话语中听到对自家汤馆前景的担心。“我是闻着贺胜桥土鸡汤味道长大的。看到家乡一家家汤馆都面临困难,很担心家乡的这道美味会失传。”
贺胜桥街上的土鸡汤美味可能失传、年迈的母亲每天坚守在锅炉旁边熬鸡汤,累得直不起腰身……这些令人揪心的场景,深深触动了王泽亮。

瓦罐是煨出美味贺胜桥土鸡汤的重要器具
他想,家乡的美味如此珍贵,却面临可能失传的风险;年纪越来越大的父母依然这么努力,实在让人无法不动容。
于是,王泽亮更加坚定了返乡创业的决心,毅然辞去了当时年薪30余万元的工作,回到家乡帮助父母一起经营贺胜桥土鸡汤馆。
“团购+直播”让土鸡汤破圈
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把自家的土鸡汤卖火,在王泽亮看来“纯属巧合”。
2020年,王泽亮在家里以“玩票”的心态在网络平台上做了一回“才艺主播”,结果每天仅仅收获的打赏金额就有1000多元。
“凭才艺都可以做到这样的收入,我为什么不用直播的方式把家里最正宗的土鸡汤带出去?”王泽亮想到了就马上干——早上起床就跟父母学习熬制土鸡汤,下午一边在网上直播“找感觉”,一边寻找各种线上线下渠道拓宽销路。
当年12月,王泽亮第一次在直播间推介自家的贺胜桥土鸡汤就卖出了500多份,相当于父母经营餐饮店一个月的销量。

王泽亮每天都为贺胜桥土鸡汤忙碌着
当父母看到王泽亮拿到第一笔网络销售土鸡汤的4万多元回款时,激动得老泪纵横:“爸妈心里一直吊着的那块石头落了地,也更加支持我返乡创业的行动了。”
接下来的一年里,王泽亮通过网络经营销售的贺胜桥土鸡汤数量噌噌上涨,产量也随之不断扩大。“2021年我们通过网络直播+社区团购的模式进行销售,一天最多可以卖3、400份土鸡汤。”王泽亮说,在春节前后的旺季里,一个月销量超过2000份。
如今,王泽亮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社交平台的直播带货、开网店、社区团购等线上渠道,同时扎根线下代理店,在武汉、黄石、咸宁等地拓展了上百家分销点,一方面把贺胜桥土鸡汤卖到全国各地,另一方面也通过地道美食来传播文化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贺胜桥土鸡汤、爱上贺胜桥土鸡汤。

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让王泽亮忙得不可开交
2025年,经过5年多的坚守与开拓,王泽亮经营的贺胜桥土鸡汤馆一年可以卖出近4万份土鸡汤,今年的营业额可能达到800万元到1000万元,销售范围已覆盖全国。
抱团传承非遗技艺打造区域品牌
“我们贺胜桥街的贺胜桥土鸡汤,已经通过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王泽亮高兴地说,他接下来的目标,就是通过自己返乡创业的努力和成绩,能够让更多年轻人返乡,一起把贺胜桥土鸡汤做成区域公共品牌,让老一辈人的手艺发扬光大。
原来,从过去到现在,在江夏贺胜桥街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精巧的煨制土鸡汤的技艺。“贺胜桥土鸡汤制作工艺独特且讲究,食材只选当地农家散养半年以上、体重2公斤左右的土鸡,全程用老瓦罐进行烹饪。”王泽亮介绍,作为区级非遗技艺,贺胜桥土鸡汤的炖煮火候和时间也非常讲究:“先用大火将汤煮沸,然后转小火慢炖3到4个小时,过程中要随时查看火候,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大小,确保每一锅汤都达到最佳口感。”

客人们亲自到江夏贺胜桥镇采购王泽亮的土鸡汤
正是对这一份传统非遗技艺的崇敬与珍视,王泽亮希望能够有更多当地土生土长的同龄人,与他一起担负起“传承”的重任。“如果只有少数几个人单打独斗,我担心在十几二十年以后,我们贺胜桥土鸡汤的传统技艺可能会失传。”
实际上,王泽亮心里早已对“传承的路径”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我希望用自己脚踏实地的继承和创新,让返乡年轻人看到希望。”王泽亮说,也许有的人适合专注煨汤,有的人喜欢做营销,有的人对运营社交媒体感兴趣,还有的人擅长整合资源,开拓复合性市场等等,大家都可以抱团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专长,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进,共同努力将贺胜桥土鸡汤打造成为一个区域公共品牌:“我会非常坚定地把这条路走下去,也有信心把更多年轻人团结起来,将贺胜桥土鸡汤的非遗技艺与美食文化发扬光大!”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