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动的身影劈波逐浪,欢快的呼哨回荡两岸——这是“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五周年,武汉江段发现江豚嬉戏的动人场景。2025年,是禁渔工作从“三年强基础”迈向“十年练内功”的关键之年,武汉渔政以一系列硬核举措,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篇章。

江豚是长江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被称为“微笑天使”和“水中大熊猫”。2022年,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合作,共同推进江豚人工繁育。今天21号,记者来到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科研人员正在为江豚做B超检测,经研究分析,馆内江豚健康状况良好。据了解,五年来白鱀豚馆已经成功繁育3头“二代”江豚,总数达到了5头。今年6月进入繁殖季后,又监测到两头雌性江豚怀孕。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江豚繁育研究中心主任郝玉江表示,下一步我们主要的目标是希望,能够更多的采用人工控制下的全过程人工可控的繁育,具体讲就是人工授精,江豚目前已经繁育了第二代,接下来可能还有三代、四代,会面临近亲繁殖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在人工繁育下是完全可控的。
科技赋能长江禁渔,武汉渔政创新打造“人防+技防”治理模式,渔政天网159路高清摄像头全天候值守,有效遏制非法捕捞行为,动态监测江豚种群,见证“水中大熊猫”灵动身姿。2022年4月,市民首次在长江武汉段白沙洲水域发现多年未见的江豚身影。

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执法人员李隆海介绍,近年来,都能在长江武汉段见到江豚的身影,最多时(一次)达到12头次,多见于春季和秋季,具体分布在汉南至白沙洲江段、新洲双柳至天兴洲水域。
进入7月,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开展为期三个月的长江禁渔“百日攻坚战”,推进禁捕秩序持续向好。五年来,武汉渔政携手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累计开展200余次行动,有效打击非法捕捞、非法交易等行为;74名江段长、343名岸线长划片包干,日常巡查,保障禁捕秩序。同时,武汉渔政严格划定7个标准化增殖放流点,全市累计投放各类鱼苗超过3000万尾,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物种在江河间畅游。目前,中科院水生所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武汉段水域已出现相对稳定的江豚种群,数量约30头。

从“生物多样性日”到“全国放鱼日”,武汉渔政每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禁捕科普教育活动。目前,长江禁渔“武汉经验”已成为全国样板,武汉人工繁育长江江豚经验扬帆出海。
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四大队大队长徐雯表示,“十年禁渔,久久为功”。站在新的起点,武汉渔政将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长江禁渔取得持久成效,从执法监管到生态修复,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用实际行动诠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深刻内涵,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