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小田”变“大田”亩产将超800公斤,蔡甸龙泉村稻田“长”出好日子

发布日期: 2025-08-26 11:12 来源: 长江日报

8月25日,蔡甸区大集街道龙泉村的稻田里,几名工作人员正弯腰拨开一簇簇水稻,仔细查看每片稻田的水位,及时进行补水。经过两个多月的抗旱,这里的水稻长势喜人,绿油油的稻叶间已经密密麻麻抽出浅绿色稻穗,10月中旬将迎来丰收。

龙泉村水稻长势喜人

2021年,武汉市蔡甸区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在龙泉村流转了648亩农田,将“小田”变“大田”,进行集约化、机械化水稻种植,从种植、打药到采收等环节全程使用农机、无人机等,机械化程度达80%左右,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

该公司副总经理陈艳刚介绍,目前主要种植的是隆两优8612和源两优9526两个品种,后者还是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介的新优产品。“我们这里是源两优9526武汉试点种植区。看目前的长势,预计今年每亩产将不低于800公斤。”

粘虫板上沾了不少害虫

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绿油油的稻田间,有规律地布设着不少蓝色的粘虫板,上面已经粘着不少害虫。陈艳刚解释,这是病虫害绿色防控。“除了粘虫板外,我们还安装有太阳能杀虫灯、多源害虫干扰仪等,利用超声波雾化技术释放昆虫性信息素,干扰害虫交配繁衍,降低虫口基数,多管齐下,有效控制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多种害虫。在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10%以上的情况下,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稻田间布设的多源害虫干扰仪

“90后”吴凡依是龙泉村人,2021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干部。“大面积种植水稻后,村委会近几年联合农办、水利协会等针对夏季高温旱情进行了专门的应对准备。”她指着稻田里纵横交错、水声潺潺的U型渠对记者说,2023年,村里的蓄水池进行了扩建,蓄水量从2000立方米增加到6000立方米,每年夏季来临前,都必须提前对抽水基站进行检修保养。此外,在水稻137天左右的生长周期内,技术人员需随时关注天气情况,及时进行排水或补水,让稻田里的水保持在合适高度,防止烂根或干旱。

“水稻种植为村民带来了每亩每年6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收入,在农忙时节还能为村民提供50余个工作岗位,每人每天可以收入180元。”吴凡依说。

金丰公社的到来也为村集体引入了不少其他项目,嵩阳大道对面,就是武汉稻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水稻种子研发培育基地。

据介绍,四年前龙泉村村集体收入仅有15万元。近几年,通过盘活资源资产、经营土地以及引进小微项目等。今年截至目前,村集体收入已达90万元。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