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子湖畔的古村落小朱湾,最近飘起两种不一样的香气,一种是植物蓝染的清新草木气,另一种是现磨咖啡的浓郁醇香。8月28日,小朱湾田肆集非遗工坊与不蓝咖啡正式开业。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开业,而是一场酝酿已久的乡村实验:用非遗文化点亮乡村振兴之路,让老技艺邂逅新业态。

它不仅是一家店,更是一个“乡村文化客厅”。
小朱湾村虽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却也面临着资源闲置、文化记忆日渐消逝的挑战。“田肆集”的主理人是一名90后新青年,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在五里界童周岭村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共同探索乡土文化与非遗传承市场的结合,成功推动项目落地生根,为村庄注入了全新活力。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坊、一家咖啡馆,而是一个活态的、开放的乡村新型文化空间。在这里游客可以系上围裙,亲手尝试扎染一方布、用螺钿镶嵌一根发簪,甚至还可以亲手体验传统豆染型糊染技艺,让老手艺在指尖重新发芽。“我们不做‘标本式’传承,而是要让人沉浸其中。”负责人说。节气茶会、民俗手作、古村实景剧本杀……传统与现代在此衔接得天衣无缝。走出工坊,游客可以踏上环湖彩虹步道骑行,乘脚踏船悠然游湖;也可以组队体验丛林射箭、真人CS项目,在自然中释放活力。玩累了,就地品尝地道的梁子湖鱼鲜和时令农家菜。总之,从舌尖到脚尖,这里承包了一整天的丰富体验。

田肆集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悄然融合了“景区”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本地村民不再是风景中的背景,而是文化的讲述者、手艺的传授人。游客走入的,也不再只是一个工坊、一家咖啡馆,而是一个沉浸式的时空剧场,是小朱湾悠久历史的缩影。
“我们不是在开店,而是在搭建一个可感、可触、可体验的文化平台。”项目负责人说。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田肆集”项目落地、非遗工坊建成,传统手工型糊染(印花)技艺也成功进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纸的认可,让尘封的技艺等来了官方的关注与未来的回响。
它不仅是非遗工坊,更是一把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文化若要生生不息,首先必须“活”在当下。换句话说,它不是博物馆里静默的展品,而是村庄中存在的日常——是老人手中编出的竹篮,是游客体验扎染时的笑声,是咖啡馆里飘着的蓝染特调香气。

通过盘活闲置农房,整合周边资源,田肆集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业态:一方面将传统蓝染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文创产品、时装、艺术品等衍生品;另一方面将非遗体验植入旅游场景,推出蓝染主题特饮、限定周边和短时课程,形成了“体验引流、产品变现”的良性循环,真正助力乡村从资源优势迈向经济优势。
而村民也成为了这场文化振兴的主角,在非遗工坊里,一位正在教游客做扎染手帕的村民脸上漾开笑意:“我们不再是听令行事的执行者,而是共同的策划人,更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这门曾经沉寂的老手艺,预计可带动商户年均增收八万元,非遗文化真正从记忆走向了现实,成为村民口袋里实实在在的“财富”与温暖心头的“幸福源”。
田肆集,凝聚着小朱湾的文旅智慧。不仅如此,在遍地“农家乐”、文旅项目严重同质化的今天,小朱湾也没有盲目跟风,而是转身向内,从一本泛黄的族谱、几位沉默的老手艺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留客密码”。
“我们没有引进外来IP,而是选择重新发现自己的根。”五里界童周岭村村干部表示。几年前,为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他们做了一件看似“笨”的事情——组织专人翻族谱、访老人,系统性挖掘出竹编、剪纸等4项几近失传的本土技艺。正是这些“笨活”让快被遗忘的老手艺,不再停留在档案里,而是被整理成册、编入体验课程、植入民宿和工坊,成为小朱湾区别于千村一面的文化标识。
对于小朱湾而言,好山好水只是底色,真正打动人的是故事。收集村民口述历史、传统菜谱,推出《小朱湾记忆》读本,并在民宿、体验馆设“故事打卡点”,将可触可感的生活记忆通过文字传播,这一举措让游客满意度跃升至92%,也使文化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可体验的温情记忆。
从同质化困局到文化兴村,从这里我们看到:乡村振兴最美的颜色,是文化的原色,也是创新的蓝色。这个依偎在梁子湖臂弯里的小村湾,正以一杯醇香的乡村咖啡、一抹灵动的湛蓝的染布,绘出了一幅文化点染乡土、艺术唤醒田园的振兴画卷。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