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收割后种植泽泻,泽泻采收后种植白前草,如此循环往复,实现两年三收。在新洲区辛冲街道绿山村,36岁海归青年陈诚将水稻和中药泽泻、白前草组成“铁三角”,用近四年、两个完整周期的轮作,论证两年三季药稻轮作模式,不仅保证了粮食稳产,还通过提升土地利用率,创造出可喜收益。

陈诚(右)和张人杰查看生长中的白前草
“一稻一药”升级“一稻两药”
“今年的泽泻从今天开始移栽,希望有个好收成!”8月26日,已到黄昏时分,绿山村一处40亩平整好的水田里仍然热火朝天,村民们忙着将一棵棵泽泻秧苗插入湿软的泥土中。武汉市青青苗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诚,一边指导村民如何移栽,一边用手机镜头记录下种植日常。
在水田对面,约30厘米高的白前草长势茂盛,根部土地干燥,滴水不见。两个品种在生长环境上的“反差感”非常明显。“泽泻喜水,但在高温下又不能长期泡水,生长习性刚好介于水稻和白前草之间,很适合加入轮作。”陈诚解释道。
2021年,绿山村村委会通过街道党工委乡村振兴“一事一议”项目,引进武汉市新乡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与绿山村经济合作社共同成立武汉市青青苗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白前中草药良种繁育基地,并应用“一药一稻”轮作种植模式。
“白前草一般是4月种植,12月采收,但连续重茬会严重影响药材的品质。”出身于中药世家的陈诚熟知中药材的生长特性和对水土的要求。想避免地力枯竭影响中药材品质,“一药一稻”可以有效解决,但两年两收,其中大半年的时间土地都空置着,陈诚总觉得有些浪费。

陈诚在“汉派楚药展览馆”里讲解道地药材
2023年8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刘大会教授的指导下,陈诚带领科研团队在早稻收割后的田地里,“接档”种下泽泻,正式将这一中药材引入轮作,当年12月,泽泻顺利采收。“水稻、泽泻和白前草对土壤的需求是由水到干,刚好形成有效衔接。来年4月再种植白前草至12月采收,三种作物种植周期头尾衔接,实现了土地有效利用。”陈诚说。
智慧种植土地越种越肥沃
不仅土地的利用率更高,三种作物轮作,还能让地力更好地得到恢复。“和水稻收穗粒不同,白前草、泽泻均以其地下根茎入药,三方轮作后土壤养分可以回归均衡状态。”讲起中药轮作的好处,陈诚如数家珍:“水稻收割后立即引水泡田,水深维持3—5厘米。这样,土壤里的细菌和虫卵在‘水牢’中被闷死,无需化学农药,单亩病虫害出现概率下降20%—30%。我们还在田埂边种植了蔓荆子,这种中药材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在‘青青苗’落户村里前,村里的土地板结问题严重,水稻、油菜的种植收益都不高。”绿山村村干部张人杰长期和“青青苗”对接,亲眼见证了“两药一稻”轮作模式从实验到步入正轨后发挥的奇效,以及给村里带来的积极变化。“‘青青苗’在对土壤进行科学管理后,‘硬土’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土地流转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益,还为年迈的村民提供了务工岗位,人均年增收在2万元以上。”张人杰感慨道。
“泽泻亩产180—200公斤,市场价约15元/公斤,单亩收益较纯早稻种植提升3000元以上。”陈诚算起了增加泽泻参与轮作后的收益。目前,“青青苗”基地白前草、泽泻、百部、射干、蔓荆子、吴茱萸等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已近800亩,直接带动30多名村民从事收种、育苗、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工作,高峰时用工需求达百余人,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就近就业。
“白前草是新洲区的道地药材,但此前由于种植规模小、经营零散化,新洲白前的药效及品牌并未获得应有的市场认知度。‘青青苗’让科学的种植模式在新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将创造出更多乡村振兴的可能性。”新洲区辛冲街道农业农村办负责人刘光磊十分看好新洲白前草的市场前景。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