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在新洲区李集街道卫星村,武汉炜鑫煌生态农业的300亩茶园泛着层层绿浪,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青松树、樱花树、桃树为茶树撑起天然“遮阳伞”,一片片三叶草、野生药材铺在茶树根部,织出翠绿色的“地毯”。得益于茶园长期以来的生态种植管理方式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这个茶园基地获得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生态低碳茶认证。

村民正在茶园里人工除草
“树+草+茶”立体共生
生态种植中的低碳密码
“要达到生态低碳茶标准,关键在于保护茶园的生物多样性,低耗能、低排放,并用有机标准来种植。”走到茶垄边,基地负责人李美秀介绍,生态低碳茶认证体系是首个衔接“双碳”目标的农产品认证类别,要求茶园生态系统固碳量年增长不低于3%,化学农药使用量较常规减少80%等。
顺着她的指引望去,只见茶园里种植有近10种、1000多株松树、果树,均匀地分布在茶园行间。松树树冠高度大多控制在3—4米,既为茶树遮挡盛夏的强光直射,又吸引鸟类栖息,形成“树上鸟雀捉害虫、树下草丛藏益虫”的自然生态链。
“在树木的覆盖下,每年夏季,茶园温度大约可以降低2℃—3℃。”李美秀蹲在茶垄边,拨开高约10厘米的草丛,露出茶树的根部,“茶树喜阴怕晒,就种树给它遮阴,茶根怕旱怕板结,就让草帮它锁水松土,另外再种些黄豆,给茶园固氮增加‘绿肥’”。
“草也不能太多。”李美秀表示,若遇到降雨天气,草长超过30厘米,便会争夺茶树的养分,这时要及时除草,维持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稳定。“我们从不用农药,即便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也坚持人工除草。”
前段时间的几场雨滋润了茶园,也令野草疯长,最近,每天早晨6时,天刚蒙蒙亮,卫星村附近的20多位村民就赶到茶园,清理茶树行间的杂草。“2018年茶园建成我就在这里打工,平时除除草,春秋天就来采茶,一年能赚两三万元。”70多岁的卫星村村民曹杏荣笑着说。
喷灌系统节水节能
茶园生产全链减碳实践
茶园里,每隔6米便装配了一个喷灌设备,茶园一侧的小型蓄水池,连接着倒水河的天然河水,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每片茶田。工作时,水珠呈伞状均匀洒落在叶片上,每棵茶树都能喝到水。
“传统的漫灌模式费水又费力,需要人工将水引到茶田里,经常这边还没喝饱,那边就已经流到田埂外了。”李美秀介绍,如今的茶园里有1万多个喷灌设备,每天早晚各喷一次,夏天高温时,便增加喷灌频次,既能降温又能保湿。
为了降低耗能,李美秀计划明年将茶园里的喷灌设备升级为水肥一体化的滴灌设备,在茶山上建设2个水塔,改电力为重力,这样可以不再需要水泵等电力设备长时间运行,大大节省电力。同时,滴灌直接将水输送到植物根系最需要的地方,水的利用率将提高到90%以上。

李美秀查看李集白茶生长情况,不久后茶园就要开始采秋茶
茶叶包装也藏着“小心思”,简易包装的牛皮纸袋,采用的是可降解类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除了改进环保型的包装袋,我们正在设计一款可循环利用的包装袋,希望客户喝完茶后,日常生活里能继续主动使用茶叶手提袋,间接性实现低耗能。”李美秀说。
“微气候+沙砾土”赋能
云雾好茶的生态低碳基底
卫星村的茶园为何能做到生态低碳?独特的地理位置给出了答案——这里地处大别山余脉南麓,丘陵地带的缓坡地形,自然形成了“云雾润茶、清风送香”的微气候。茶园所在的山坡土壤,是偏酸性的沙砾土,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是优质茶叶的“天然产区”,造就了李集白茶的美名。
“土壤、水源、空气都是造就生态低碳茶的关键因素。”李美秀介绍,茶园远离居民生活区,方圆5公里内无工业污染,同时处于倒水河的中上游,水源丰富且水质好,茶叶的有机质含量高。
“生态低碳不是限制发展,而是让茶园回归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李美秀认为,让农业生产尊重自然规律,绿水青山终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