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来人往的4S店到阡陌交错的农田,从西装革履的成功经销商到卷起裤脚的新农人,胡才信的转身,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2012年,他挥别武汉城区的都市繁华,回到生他养他的黄陂区长轩岭街十棵松村,在茶苗枯黄、紫薇凋零的挫折中,交足了数百万“学费”。但这位倔强的黄陂汉子,最终在泥土中找到了真正的道路:他用“一湾一品”的规划,为十三个自然湾描绘出不同的色彩——杨梅绛紫、葡萄凝翠、稻浪鎏金……如今,这片土地终于回应了他的深情,以果香馥郁、米粒满仓的丰收图景,讲述着一个村支书的乡村创业故事。

胡才信在十棵松大米加工厂工作
数百万的“学费”动摇不了他的创业心
2011年秋天,在武汉城区汽车销售行业打拼十多年的胡才信,已是拥有好几家门店的成功商人。然而9月的一个深夜,家乡十棵松村里老书记陈家明的一个电话,令他陷入沉思:“才信啊,村里的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你是村里出去的能人,我希望你能回来为家乡做点贡献。”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一夜生根发芽。天刚蒙蒙亮,他就对妻子说:“我决定回村了。”这个在商海沉浮多年的汉子,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像当年从十棵松出发到武汉城区闯荡一样果断。
但农业的现实很快给了这个销售高手一记重拳。2012年开春,他满怀激情地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从福建高价引进茶苗,种下了400亩的安吉白茶。但一棵棵幼苗栽种下去后,在最初的灌溉上就出了问题,因为错误的灌溉方式,400亩茶园最后存活不足三成,400万元投资全都“打了水漂”,几乎血本无归。
不甘失败的他第二年又引进美国紫薇,计划建设智慧花园发展观光农业。这次他更加谨慎,专门跑到外地请教专家,花费数百万元引进新品种。但由于气候差异和技术门槛,这些娇贵的苗木在黄陂始终“水土不服”,第二次创业再次折戟。
两次失败,数百万元的“学费”,让胡才信开始静心反思,他认为,农业不像卖车,不能追求大规模地快进快出。如果不能激发农户自主种植的积极性,累计下来的人工成本就几乎吞掉所有利润。

胡才信在葡萄园和村民一起工作
“让农户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合作社或公司下订单让他们种植特定作物,然后再统一收购并销售,这样可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2016年,经历了深刻反思的胡才信终于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新模式:由公司提供种苗、技术并保底收购,农户则在自己的土地上继续耕种,多劳就能多得。第一年他选择了20户有经验的农户试点,免费提供种苗,签订保底回收协议。到了秋天,参与试点的农户户均增收5万多元,公司也有了盈利迹象。新模式终于获得了初步成功,胡才信也从中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湾一品”激活返乡创业发展动力
2018年十棵松村两委换届,老书记陈家明即将退休。村民们都把目光投向了胡才信这个“有思路、有担当、有情怀”的返乡能人。高票当选村支书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遍全村17个自然湾。每个湾子都走了三四遍,和村民坐在田埂上聊、蹲在灶台前谈,终于摸清了各湾的资源禀赋和人才家底。

胡家湾的葡萄园
基于深入调研,他和十棵松村党委创新性地提出了“一湾一品”发展战略,即每个自然湾根据自身优势,重点发展一个特色农产品,让村内的各自然湾形成错位竞争,增强全村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但有持观望态度的村民表示担忧:“胡书记,你之前种茶种花亏了那么多,现在让我们搞特色种植,能保证成功吗?”
胡才信知道,说破嘴不如做出样。他选择在胡家湾率先示范,流转50亩土地种植杨梅和葡萄。为了掌握技术,他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寻访请教专家,在苗圃里跟工人学习种植技术。第一年挂果时,村民们看到一颗颗紫红色的杨梅压弯枝头,一筐筐葡萄卖出好价钱,终于心动了。
如今走进十棵松村,仿佛进入一个大型田园综合体:胡家湾的杨梅红得发紫,陈家坳的葡萄缀满藤架,徐家湾的草莓娇艳欲滴……全村17个自然湾中,胡才信在13个湾精挑细选了“有热情、有技术、有资金、有情怀”的产业带头人来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出8大采摘品种,实现“月月有果摘、季季有景看”。临近交通主干道、背靠木兰景区的十棵松村利用优势区位条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采摘产业链,实现了农旅融合,让一个普通村落成为了武汉市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越来越多的村民回到家乡创业,开起了果园、农家乐,从农民变成了老板。
除了“一湾一品”的特色作物,十棵松全村传统的优势作物水稻则成为了全村共有的品牌。为了让十棵松的大米实现突破,胡才信抓住这个独特资源,注册“十棵松”商标供全村统一使用,设计精美包装,将大米分为面向普通家庭的养生糙米和定位高端的香稻礼品米两个系列,主攻不同市场。他还继续在村里大规模投资,建设了先进的自动化稻米加工厂,并从稻种开始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质量标准。近年来,米香浓郁、口感独特的“十棵松”大米成功进入武汉市多家大型商超,被端上了越来越多武汉市民的餐桌。十棵松村的土地正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十棵松米
乡村振兴之路果香满径
夏秋之交正值葡萄成熟的季节,十棵松村胡家湾村民胡才文的工作也进入“旺季”,一串串颗粒饱满、散发果香的巨峰葡萄、阳光玫瑰被他摘下并装箱销往武汉城区。“我今年63岁了,出门打工真的有点干不动了。”胡才文说,“在葡萄园里工作轻松不少,收入和出门打工差不多,而且就在村口离家也近,方便照顾家里人。村里不建这些果园,哪有这么好的工作呢?”
在十棵松村,像胡才文一样的在“家门口”务工的中老年村民不在少数,仅胡才信自己创办的十棵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直接带动固定就业20人,临时就业30-50人。目前,该公司已流转土地800余亩,从事林果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和花卉苗木生产,并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十棵松村正全面推行“农业+”多业融合发展模式,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休闲农业转变。

十棵松村的大米加工厂
十棵松村目前正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特色种植、餐饮、民宿、购物、娱乐等旅游综合配套服务,本村在外能人纷纷回乡创办各类家庭农场、农业开发公司,进一步丰富了村内业态,拓宽了村集体收入渠道,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如村里的猫龙农场响应村委提出的“农业+”模式,已流转土地500余亩打造民宿、餐饮、休闲一体化农庄,带动了周边群众固定就业15人,临时就业50余人;松凯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村里流转土地500余亩,打造黄桃采摘园,带动周边群众固定就业10人,临时就业30余人……
胡才信面对远处连绵的青山和眼前整齐的田垄,描绘了十棵松村的未来:他计划继续深化“一湾一品”战略,与省农科院合作引进更多新品种,让剩余的自然湾也能种植上适合的特色农产品;进一步探索打通线上销售渠道,让“十棵松”的农产品走向更远的地方,让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道路也越走越宽阔。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