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走进新洲区三店街宋寨村,武汉宋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桂圆正蹲在树下,仔细查看桃树长势。不远处,十几名参加“十百千万”人才孵化工程的学员围在她身边,认真聆听她讲解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的妙处。
“以前种桃靠天收,现在靠技术。这套系统能节水节肥,桃子的产量和品质都上来了。”曹桂圆抹了把汗,对记者说。作为区里认定的“土专家”,她的实践经验成了培训课堂上的“活教材”。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自2023年起,新洲区就启动了乡村振兴“十百千万”人才工程,旨在用3年时间,打造10个培训基地、引育100名“土专家”、培养1000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动10000名新型农民就业创业。
截至目前,新洲区已建成培训基地10个,引育像曹桂圆这样的“土专家”246人,培育农村实用人才1006人,带动就业超过11000人,助力农业企业增收超9000万元。
精准施策,让培训接地气、有实效
“培训不能‘一锅烩’,得按需‘点菜’。”新洲区人社局曾世平介绍,为了确保培训精准对接产业和群众需求,新洲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组建工作专班,深入田间地头和企业车间调研,最终形成了量身定制的培训方案。

培训模式打破了传统“坐板凳”听课的模式,将课堂直接搬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在位于旧街街的一片茶园里,记者看到,武汉市科技特派员正在现场演示茶叶嫁接技术。学员们人手一把嫁接刀,在专家的“手把手”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黄金茶枝条嫁接砧木上。
“成活率能达到90%以上!这种现场学、动手练的方式,印象太深刻了!”参训学员、茶农张大姐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
产教融合,“土专家”与学院派携手赋能
人才孵化工程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链接了各方资源。培训师资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既挖掘本土有实战经验的“田秀才”“土专家”,也邀请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带来前沿理论和科学技术。
翻开246人的专家库名录,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省市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的专家有182位。“‘土专家’经验丰富,高校教授理论扎实,两者结合,既能解决眼前的具体问题,也能为产业长远发展注入科技动能。”区委人才办汤超萍说。
学以致用,激活产业振兴“一池春水”
技术的提升,最终要体现在农民的增收上。
武汉宜稞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曾面临技术瓶颈,“虾稻共生”模式下,部分区域小龙虾长势不佳。针对这一问题,培训班专门组织社员进行系统学习。“专家讲清了水质管理、饵料投喂的关键点,回来一用,虾子活力增强不少!”合作社负责人周全感慨。
武汉聚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小明告诉记者,公司在初创阶段面临技术、管理、营销多重困难。“通过参加培训,团队系统学习了猕猴桃种植、储存和营销知识,思路豁然开朗。”今年初,园区新上了水肥一体智能灌溉设施,年产值有望突破3000万。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跟踪培训效果,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链条,为新洲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新洲区委人才办汤超萍表示。
如今,在新洲的广袤乡村,一批批“土专家”茁壮成长,一批批实用技术落地生根,“十百千万”人才孵化工程正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