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新员工”上岗 精准揪出“问题鸡”

发布日期: 2025-09-26 14:36 来源: 长江日报

现代化养鸡场中,机器人可以每天为数十万只蛋鸡做“体检”,AI系统实时监测鸡群健康。日前,武汉市举办数智护航秋季动物疫病精准防控培训,重点推广AI数智防控模式。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杜小勇介绍,AI数智防控模式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器、算法和通信技术,能够实现对畜禽养殖场实时监测、预警和快速响应,提高防控的效率和精准性。

秋季是畜禽疫病的易发、高发时期,及时做好防控至关重要。AI数智防控究竟是怎么做的?有哪些优势?9月中旬,长江日报记者走进新洲区李集街道津羽农牧养殖基地,感受20万只蛋鸡的数字化生活。

AI巡检机器人正在为鸡群做“体检”

AI大数据传感器精准定位

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判”

“传统的畜禽养殖,大多依赖人的经验,费时又费力。”津羽农牧养殖基地负责人余毅介绍,传统的养殖模式下,判断20万只蛋鸡的健康状态,主要通过饲养员肉眼观察,即看鸡群活跃度、观察鸡蛋质量以及进食饮水状态,从而识别鸡群是否存在生病的可能性。

然而,这种“靠经验”的模式存在严重滞后性。“若产蛋率环比急速下降3%—5%,饮水量也明显下降,饲料与鸡蛋产出比偏离2∶1的标准,往往意味着鸡群已经出现健康问题,但等通过这些传统指标察觉异常时,通常已过去2—3天。”余毅说,“这期间,病鸡可能持续传播病毒,健康鸡也可能因环境恶化被波及,损失不可估量。”

为了避免传统养殖的弊端,解决养鸡非标问题,在养殖场项目启动时,津羽农牧就决定按照现代化、数智化标准进行建设,并引入AI大数据传感器。

如今的养殖场中,通过在料塔下方安装高精度称重系统,并联动72条料线、水线、蛋线的智能传感器,每一份饲料的投喂量、每一滴水的消耗量、每一枚鸡蛋的产出时间都被实时记录。

“最关键的是,这些海量数据并非简单堆砌,而是通过AI算法进行深度分析,精准计算出每条生产线的动态数据,实现鸡舍精细化管理。”余毅指着鸡舍里的全自动化生产线介绍,身旁的饲养员谈国利正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智控系统。“在360日龄的蛋鸡车间里,若传感器显示某区域饲料消耗量、产蛋率和饮水量异于往常,系统便会预警,并精准定位到某条生产线。”

津羽农牧养殖基地负责人余毅查看蛋鸡生产线

这种精细化管理不仅让问题发现从“事后补救”变为“事前预判”,更直接提升了整体养殖效率。“若依靠人工记录数据,每天整理报表就得3—4小时,通过大数据传感器,每天自动采集数据,我们随时都能查看鸡舍里的生产情况。”谈国利说。

实验室级环控系统自动调节

鸡群环境从“脏乱差”到“洁序优”

走进蛋鸡养殖区,空灵舒缓的轻音乐萦绕在耳边。踏进大门,一阵柔风拂过,不但没有传统鸡舍里浓郁的异味,还感到舒适,室温计上显示:室内26℃,室外32℃。每隔几分钟,鸡舍里的自平衡通风系统便会运作一次,悄然完成调节。

“立体化养殖场里,往往下层区域是‘重灾区’,鸡群呼出的二氧化碳会沉积到底部,若不及时有效换气,下层鸡群更容易生病。”为了维持整个鸡舍的环境平衡,解决“楼宇式”养鸡场的痛点,余毅借助多年的行业经验,将生物实验室常用的环控系统搬到蛋鸡养殖场。

在回乡创办智能化养殖场之前,余毅主要从事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曾参与了我国首个P4生物安全实验室和7个P3生物实验室的设计与建造,手握32项专利与知识产权,对环境控制系统了如指掌。“实验室的核心要求在于‘极端环境稳定’,而畜禽养殖同样需要类似的稳定环境,尤其是蛋鸡,它们对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极其敏感。”余毅表示,在实验室级别的环控系统下,蛋鸡所处的环境既稳定又舒适,生产出来的鸡蛋更安全。

余毅介绍,这套系统就像给鸡舍装了一台“智能空调+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的组合设备,通过分布在鸡舍各角落的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监测仪、风速计等设备,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并反馈至中央控制平台。“若系统检测到某区域温度超过28℃,便会自动启动负压风机加速空气流通,同时调节湿帘水泵降低舍内温度;若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400ppm,新风系统便会加大换气量,确保空气始终清新。”

数据显示,通过实验室级的精准控制,鸡群的产蛋率稳定在96%以上,较传统养殖模式提升了2—3个百分点,破蛋率从3%降至1%以内,合格率提升至99%,综合经济效益提高了15%左右,疫病率显著下降。

余毅介绍智能化养殖设备

AI巡检机器人每天巡检

机器人捉鸡更温和更高效

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铁架,六层楼的鸡舍宛如“垂直农场”,料线、水线、蛋线逐一排开。

14时许,全自动化料线输送来食物,鸡群欢快地啄食。而在两栋“宿舍”间,一台身高约1米的AI巡检机器人正在巡检。此时,鸡群活动量最大,行为特征最明显,是“体检”的最好时段。

在传统养殖场里,挑鸡是最让人头疼的工作,即筛选出不产蛋鸡、绝产鸡、公鸡、低产鸡等无效个体。挑鸡工作通常请10—15人的专业“捉鸡队”完成,他们通过逐笼逐只翻看每只鸡具体特征,如观察鸡嘴、鸡爪颜色,鸡冠形态,活跃度等行为表现,挑选出问题鸡。然而,用这种方法检查,每批鸡群至少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不仅耗时,人为干扰还会导致鸡群大量应激,降低产蛋率并增加患病风险,人工费用加上饲料损失,每年总成本超过10万元。

不挑鸡可行吗?余毅解释,以20万只鸡为例,每批次约有2%左右的问题鸡,它们要么不产蛋浪费饲料,要么是公鸡占用养殖空间,若不及时挑出,每年仅饲料成本就要浪费近50万元。

AI巡检机器人完美地解决了挑鸡难题。“通过高清摄像头和图形识别算法,分析鸡群的外表特征、行为学数据、蛋线统计学信息,后台AI能在5秒内完成单只鸡的健康评估,准确率高达95%。”余毅介绍,该AI巡检机器人由养殖场和武汉大学联合研发,半个小时就能完成传统“捉鸡队”半天的工作量,不仅效率高,更避免了人为干扰导致的鸡群应激反应,防疫过程更加温和可控。

目前,津羽农牧正在对AI巡检机器人做优化升级,计划建立“鸡群特殊声纹数据库”。“每只鸡的叫声都有独特频谱特征,健康鸡的鸣叫清脆规律,病鸡可能出现咳嗽声、喘息声或异常沉默。”余毅表示,数据库建成后,AI巡检机器人将通过收音装置采集鸡群声音,结合声纹分析进一步精准定位亚健康个体,让防疫从“看得见的问题”延伸到“听得到的隐患”。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