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种辣椒,更要把辣椒的‘辣度’转化成产业的‘热度’。”日前,杨利华带着《新一代辣椒种子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站上第四届武汉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捧回二等奖。
从边防部队退伍后,杨利华选择返回乡村,在绿色产业中默默耕耘,从最初单一的土地种植起步,到如今贯通“育种—种植—加工”全产业链;从创新培育出9个辣椒新品种,到建立起涵盖种苗基质、绿色栽培和贮藏保鲜的完整标准体系,他让小小的辣椒,“辣”出了十足的科技味与创新力。

“楚材聚汉、共建支点”行动中,政策集聚效应加速释放,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如今,走进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连片的现代化育苗大棚蓬勃生长;放眼全国,湖北、河南、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等6个省份遍布标准化种植基地,在杨利华的带领下,万余户农民共同种下3.5万亩火红的希望。
让适宜高海拔的“襄辣王”在武汉茁壮成长
今年8月,杨利华在朋友圈记录下了高峰村“襄辣王”丰收的场景:辣椒田里一片火红,种植户手捧沉甸甸的果实,笑容灿烂。这张照片,定格了他创新创业路上的生动瞬间。

“襄辣王”是朝天椒的一种,原本只适宜高海拔地区种植的辣椒,经创新培育改良后,适应性显著增强,还能实现一年三到四熟,亩产高达2000公斤,是普通辣椒的两倍多。更难得的是,其香辣醇厚的口感特别契合武汉卤味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力显著,经济价值高。
杨利华的辣椒创业起步并不顺利,面对传统种植效益低下的困境,他深刻意识到科技赋能才有出路。后来,他抓住“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机遇,进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开启辣椒品种改良与产品加工工艺优化双线并进的创新之路。
针对武汉气候特点,他与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奔波于实验室与试验田之间,成功培育出适配性极强的“襄湘辣”“襄辣王”“S17”等9个优质新品种。此外,团队还突破了辣椒智能化工厂化育苗与脱水工艺的技术瓶颈,累计获得24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项,并牵头制定了从种苗到栽培、分级的地方标准体系。

在经营模式上,杨利华同样敢走新路。出身农村的他,深谙农民“靠天吃饭、价格随市”的焦虑。为此,他打破行业常规,构建了从种苗供应、保底回收到产品加工的一体化经营体系:农户购买种苗时即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为农户利润兜底;企业则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来平衡市场风险。这种创新模式既保障了农户收益,又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互利共赢的兴农新路。
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立竿见影。新品种推广和产业链延伸后,生产基地整体成本下降28%,生产资料投入减少32%,优质品率提升16%,产出比增加30%以上。这一串数字背后,是年产值超2500万元的产业效益跃升。
实在帮村里发展,乡村真心留才
在山坡街道高峰村,村委委员李忠记得,杨利华不仅带来好苗子,还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技术,签合同商定保底回收价格。“那股实在劲儿,让我们动了引进人才的心思。”
后来,山坡街道和高峰村的干部多次拜访杨利华。2024年,村里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起9个大棚18亩地,可以用作辣椒育苗基地,同时共建加工中心。杨利华被打动,并于2025年1月签订了大棚租赁合同。

杨利华坦言,武汉消费市场庞大,雨水充沛,很适合种辣椒。“再加上这里有现成的基础设施,能省去重资产投入;我们通过租赁反哺村集体,农户跟着学技术、挣工钱,还能带动地方产业发展,这不就是三方共赢。”
杨利华就此在高峰村扎下根来,今年与街道合作建设辣椒产品加工车间6000平方米,育苗设施150亩,辣椒加工生产线2条,要建成湖北地区最大规模育苗和加工基地。鑫禾源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高峰村及周边官南村、五里山村、胜丰村的农户负责种植,公司再以保底价回收。
“我们在山坡街道主推‘襄辣王’和‘S17’两个品种。”杨利华算了一笔账,在无极端天气影响下,一亩地除去成本,农户至少净赚1000元,行情好的话可以达到4000多元。
外出村民回乡包辣椒地,示范基地吸引更多人回来
一颗小小的辣椒,正为村民点燃增收的希望。
高峰村村民余秀红是最早尝到甜头的人。“4月份在育苗基地干活,育苗、浇水、驱虫,天天有事做,月底就拿到了3000多块工资,加班的话还有加班工资呢。”她笑着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就能稳定的收入,心里特别踏实,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听说家乡推广辣椒种植,山坡街道胜丰村52岁的陈小兵停止了在武汉的外卖工作,回乡承包了20亩地。“今年光辣椒一项,我预计就能增收3万元!”他信心满满。
这些带着“高峰村基因”的辣椒苗,正悄然改变着周边村落的面貌。目前,山坡街道高峰村、官南村、胜丰村已有40多名村民在育苗基地务工,一年务工工资总额达15万元,杨利华租用的9个大棚每年6万元的租金,直接纳入村集体收入。“试运营阶段就有这种效果,明年面积肯定能扩大。”山坡街道党工委书记朱灶利算起账来底气足,他说下半年加工生产线建成后,效益还能翻番。
在杨利华的规划里,高峰村的定位远不止于此。“这里要打造成‘三位一体’示范基地:育苗工厂提供优质种苗,种植示范田推广标准技术,生产线解决存储加工问题。”他说,“武汉高校多科研资源好、交通区位优势大物流快,发往北京隔天到,发往长沙3小时,太适合做科研和加工贸易中心了。”
杨利华心中有一张发展蓝图:到2026年,辣椒育苗规模扩大到1万亩,周边种植面积扩展到2000亩,带动山坡街更多人就业,也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
从边防战士到“辣椒大王”,杨利华的十年转型之路,正是武汉近年来聚力打造人才高地、推动“楚材聚汉”的生动缩影。武汉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人才政策,正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扎根田野、筑梦乡村。他们携技术、带项目、兴产业,把成果留在农户家,逐步形成人才回归、技术落地、产业兴旺的良性循环。楚材聚汉,不只聚集高楼大厦间的科创精英,更呼唤这片广阔田野上的振兴先锋。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