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过后,秋意渐浓。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街的稻田褪去青涩,披上金装,迎来了丰收季。10月12日,走进涨渡湖街马驿湖分场的高标准农田,微风拂过,稻浪翻涌,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稻田里来回穿梭。

眼下正值抢收关键期,武汉市新洲区友烽家庭农场负责人苏友明正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间忙碌,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说:“我们这几天从露水散去开始作业,一直作业到晚上,抓紧时间抢收。”大型收割机联合作业,效率大幅提高,能节省几天抢收窗口期。
这片318亩的稻田,种植的是华珍115号优良稻种。今年六月,一家颇具实力的种子企业相关负责人在走访考察时,被涨渡湖街的独特条件所吸引。发现这里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阳光充足、雨量适中,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再加上家庭农场先进的田间管理水平,从播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呵护,使得种植出来的水稻品质优良,颗粒饱满,产量也十分可观。公司当即决定将此地定为种子生产基地,并签订了五年合作协议。作为优良稻种,每斤稻谷收购价较市场价高出0.2元,平均亩产值可增加300元左右。
“2016年我刚流转土地时只有160亩,后来逐步扩展到现在的规模。”苏友明指着整齐的稻田介绍道,这里实行“小麦-水稻”轮作模式,冬季种植优质小麦,春季轮作水稻,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改善了土壤结构。通过科学管理,亩产量从2016年的1200斤稳步提升至如今的1500-1600斤,亩产值达1800元。
轰隆隆……走近涨渡湖街园滩分场高标准农田,收割完的稻田已经完成了秸秆还田,大型翻耕机正在快速翻耕田地,为下一季作物种植做好准备。“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翻耕后土地更松软,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正在操作翻耕机的农机手介绍道。这片农田刚完成水稻收割,马上将进行下一季播种,实现“一年两熟”的高效利用。

站在田埂上远望,金黄的稻田与远处错落有致的民居相映成趣,收割机划出的轨迹如同大地的五线谱。涨渡湖街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蔡才喜介绍,全街像友烽家庭农场这样的规模化经营主体已有23家,经营面积超过1.1万亩,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带动了周边80多户农民增收。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