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武汉长江新区三里桥街道长堤村,1.6公里的沥青路贯穿全村,平坦整洁。路旁,七口经过整治的堤塘水波粼粼,新安装的栏杆、新铺设的步道与水生植物相映成趣,几位村民正悠闲地散步。这幅宁静的乡村图景,正是长堤村近年来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

长堤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水库建设,黄陂塔耳岗公社村民迁移至此,成立红湖大队。建村初期,村落一侧因挖土筑堤,自然形成七口大小不一的池塘,曾是村民饮水和消防用水的主要来源。但随着生活污水直排、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塘水逐渐黑臭,成为村民的一块“心病”。
2025年,长堤村整合移民资金与环保治理专项资金,启动七塘整治工程,对池塘进行全面清淤、护砌,铺设进出水管网,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这套“组合拳”不仅提升了水质,更将昔日的村庄洼地变成了如今美丽的景观节点和消防备用水源。
其中一个示范塘边,一台不起眼的设备悄然运转。“这是一个生态循环过滤系统。”工作人员介绍,它通过“大三格”过滤,结合太阳能动力,让塘水流动起来,形成活水,从而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以前夏天根本不敢开窗,臭味直往屋里飘。”谈起过去的情况,村民雷先生蹙起眉头。今年53岁的他从小在这儿长大,见证了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水不臭了,我们还在塘里养了鱼,村里也修了步道和栏杆,晚上散步都愿意往这儿走。”站在塘边,雷先生满脸笑容。
变化远不止于此。走在新铺设的村道上,两侧规划整齐、篱笆围合的小菜园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村里推出的“共享菜园”项目。今年以来,利用村集体资产,村干部带头整合闲置空地,统一平整规划后,免费分给有需要的村民种植。“这块地以前杂草丛生,影响环境。现在村民自己种菜自己吃,不仅美化了房前屋后,更激发了大家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村干部占彦文说。
长堤村的变化,是移民政策从“资金补贴”向“产业扶持”转型的缩影。“环境好了,村民素质也提高了,基层治理也更容易推进。”长江新区三里桥街道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剩余塘体治理,并依托现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让长堤村真正“活”起来。

从贯穿全村的主干道,到生态治理的清水塘,再到激发参与感的共享菜园,长堤村的每一步建设都着眼于细节,落脚于民生。如今,一个路通水清、景美人和的移民村正展露新颜,成为长江新区乡村振兴图景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