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柑橘采摘机械臂

“万绿丛中”精准识别果实方位,计算最佳采摘路径,不伤果不伤枝

发布日期: 2025-10-20 10:50 来源: 长江日报

柑橘树的枝丫多,果子的蒂坚硬,还喜欢一簇一簇“挤”着长。采摘一直是柑橘园最繁琐的生产环节之一。

近几年,苹果采摘机械臂、猕猴桃采摘机械臂相继问世,柑橘采摘机器人研发仍是业界难点。

10月17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华中农业大学柑橘试验田看到,橘子橙子挂满枝头,即将成熟。一台高2米、宽1米左右的机械装置正在田间自如行走,科研人员在平板电脑上轻点,机械臂潇洒挥动,将果子握住、剪下,放入筐里,一气呵成。

研发团队人员测试机械臂采摘柑橘。

这是该校工学院团队历时4年研发出的柑橘采摘机械臂,已进入定型试验阶段。它能在“万绿丛中”快速精准识别柑橘方位,计算出最佳采摘路径,不伤果,不伤枝,有望解决柑橘采摘的难题。

————【研发者说】————

讲述人: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鲍秀兰 

苹果、猕猴桃之类的水果,轻轻一拽就下来了。但柑橘类的你试试,采摘时必须用剪刀,如果用蛮力拉扯,劳动强度大,还会损伤果实。

这些年,用于苹果、猕猴桃的采摘智能设备都面世了,柑橘采摘设备的研发仍是业界难点。我们花4年研发出一款柑橘采摘机械臂,有“手”有“脚”,还有“眼睛”和“大脑”。

“手”是柔性机械爪,夹爪由柔性材料制成,能在对柑橘进行稳定包裹时,不损伤果实表皮。大到脐橙、小到南方蜜橘,它都能用合适的力道“拿捏”。爪子上方我们设置了一把剪刀,果实被固定后,对准蒂把一剪,之后机械臂带动夹爪把果实放到身后的果筐里。

至于“脚”,是搭载着两条约15厘米宽履带的移动底盘,越障能力很强,即使路况复杂的田间也穿行自如。

在树上找到果实,“眼睛”是关键。我们在机器主体装上三维激光雷达,行走时自己认路,采摘时找树。而“爪子”上方设置了一个深度相机,能对全树扫描,通过颜色和点云,把果实的位置迅速告诉“大脑”。

它的“大脑”最硬核,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算法,能通过采集到的信息获取果实位置,并向手臂下达夹爪移动和抓取的行动指令。这一步听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不容易,“大脑”需要进行科学的路径规划,既减少对果树及果实的损伤,也减少采摘时间。

此外,机械臂整体有6个关节,实现果树单侧全覆盖采摘。还设置有升降台,可以根据树的高度调整机器的高度。

目前,如果仅是完成采摘这个动作,机械臂效率稍逊于熟练采摘工,但它能快速装筐、搬运。整体来看,工作效率与人工相当。

我们还在研发一种仿人手的灵巧手采摘机器人,在保证稳定采摘的同时,还能够采摘更多种类的果实。我们还在研究多臂采摘机器人,有望实现四个机械臂同时采摘一棵果树的果实,以此提高采摘效率。

————【大众点评】————

讲述人:宜昌市夷陵区新场柑橘专业合作社胡亚

我们合作社目前种植柑橘1200亩,即将迎来全面产出季。今年预计产出300多万斤橙子,全园丰产后可产出700~800万斤,要装140多辆大卡车。

这么多橙子,目前全靠人工采摘。每个工人一天的采摘量1000到1500斤,而且还需要搬运、清点等环节的人员配合,耗费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农村的劳动力都在60多岁甚至是70岁以上,采摘机械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种再好的橙子,没人收、收不赢,只能烂在地里。

鲍教授团队研发的柑橘采摘机械臂在我们田里多次试验,效果非常不错,不仅能灵活地在田里移动,而且在柑橘的精准定位、精准采摘上都表现很好,不亚于人工采摘速度。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