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粪能用来干什么?传统的答案是沤肥。但在新洲区李集街道的吴太村,武汉科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科微)的黑水虻养殖基地却给出不一样的方案。武汉科微负责人邹俊表示,目前基地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正式投用后,可以利用黑水虻将禽畜粪便转化为动物蛋白和高效肥料,实现养殖业的资源循环利用。

工作人员在进行黑水虻试验
■ 基地选址:养鸡场旁建起“昆虫工厂”
在前往黑水虻基地的路上,有多个蛋鸡养殖场。邹俊解释,基地的选址是经过专门考虑的,特意找了养鸡场相对集中的地方,“基地建设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养鸡场的废弃物,现在的选址,不仅可以方便地获取生产原料,而且周边果蔬种植、动物养殖资源丰富,未来还有利于产品销售,实现资源循环”。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郑龙玉博士从事黑水虻研究十余年,他介绍,黑水虻是一种小型腐生性昆虫,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对有机废弃物具备高效转化能力,且幼虫阶段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营养成分,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于动物饲料、有机肥料及废物处理等领域。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发文,明确将黑水虻纳入《饲料原料目录》,并积极支持黑水虻饲料化开发利用,为昆虫产品开发与市场应用提供了政策保障。
据了解,黑水虻用于解决有机废弃物的产业化应用,在我国已经有十多年历史,但此前应用方向主要是处理餐厨垃圾,而且养殖方式大多为地面大棚养殖。“事实上,黑水虻研究最初的目标,正是为了解决禽畜粪便的分解处理和资源化问题。”郑龙玉介绍,为了实现更高效率的生产,研究团队和武汉科微花了不少时间来解决工艺、设备、标准等方面的问题。
“基地里的设备基本上都是团队专门研制,然后找工厂定做的。”邹俊指着一个不起眼的圆柱形大池子说:“就以这个原料池为例,它的大小、尺寸、温控设备、预处理机构都得根据原料特性进行精准设计,光设计制造这个池子就费了不少工夫。”正因为如此,基地一期工程建设投资中,各种设备的成本就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设备调试也花了大量的时间。
在生产基地内,长江日报记者看到,绿色的厂房内分隔出一个个养殖车间,车间内的养殖槽一层层、一列列整齐排开。邹俊介绍,整个生产基地采用工厂化运作,原料处理、送料、投料、清洁、幼虫采收,都能实现自动化运行,日常仅需五六名技术人员监控设备和应急处置即可。“目前基地已经开始试运行,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后,每天能处理20吨以上鸡粪,年处理能力超过7000吨,相当于20万羽鸡的粪污。”
紧邻黑水虻基地的湖北津羽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武汉科微的第一个合作对象,负责人王英辉很看好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以前鸡粪都是直接卖给农户,后续处理情况不可控,农户的利用效率也比较低。黑水虻基地的处理流程高效环保,还能反过来给养鸡场提供饲料,算得上是‘双赢’。”
■ 产业潜力:替代豆粕市场空间巨大
津羽农牧对黑水虻基地的期待还远不止于此,王英辉介绍,饲料中的蛋白质对鸡的产蛋量和蛋壳厚度有重要影响。出于成本考虑,目前鸡饲料中的蛋白质来源,主要是以豆粕为代表的植物性蛋白,但其实动物性蛋白的吸收效率更高、效果更好。“黑水虻基地正式运行以后,每年能产出1000吨以上蛋白饲料,而且其产出的虫粉营养价值高,原料成本很低,能够大大改变现在养鸡场的饲料结构,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产量和质量,我们近期已经准备在养殖过程中进行试用。”
邹俊则表示,黑水虻的好处其实还有更多。“鸡粪经过黑水虻幼虫消化以后,有害成分将被大幅降解,留下的就是高质量的肥料,而且其中富含微生物活性物质和抗菌成分,植物吸收效率更高,效果大大优于传统堆肥模式。”邹俊介绍,基地一期建设完成后,除了蛋白饲料,每年还能产出2000吨生物有机肥,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他还透露,试运行期间生产出的有机肥,已经在柑橘、猕猴桃、葡萄等水果种植园内试用,反馈效果不错。

黑水虻基地一期鸟瞰图
郑龙玉博士解释:“黑水虻属于资源性昆虫,具有类似功能的还有家蝇、黄粉虫等品种,但黑水虻的发展潜力最大,因为它的资源转化率更高、适应性更强、生产周期短,便于机械化生产。”据介绍,黑水虻能处理的材料涵盖了各种有机废弃物,包括动物排泄物、餐厨垃圾,甚至连秸秆经过简单处理也能成为原料,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前期做市场分析的时候我们进行过测算,全国的禽畜废弃物、餐厨等垃圾如果都用黑水虻进行处理,仅以动物蛋白饲料和肥料等粗加工产品来计算,就有1.4万亿元的市场。”邹俊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这一产业在深加工方面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黑水虻体内富含抗菌肽、几丁质等成分,未来还能开发基于这些成分的保健品、化妆品,市场潜力巨大。”
郑龙玉表示,目前中国每年进口约1亿吨大豆,其中80%是用来加工成豆粕用作饲料。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提出,力争到2030年,全国养殖业消耗的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从当前的约13%降至10%。黑水虻产业的兴起,将能够为养殖业提供高品质的动物蛋白,帮助实现豆粕的替代,进而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 县域实践:从“污染难题”到“共赢链条”
对于黑水虻基地的发展,吴太村村支书吴东明极力支持。据了解,吴太村及周边各村的养鸡量已经超过200万羽,废弃物的处理是个大难题,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李集街道养鸡业的发展。“武汉科微建设的这个基地,让我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
因此,今年3月,黑水虻基地选址确定以后,吴东明积极协调解决征地、运输、施工等问题。这一过程中,吴太村还收获了意外之喜:“基地还在建设中,就已经为村里提供了几十个施工岗位,以后基地正式运行,还将有稳定的工作岗位,解决村民就业问题。”
“吴太村乃至李集街道的愿望,也是我们发展的目标。”邹俊介绍,黑水虻基地计划分三期建设,总占地面积达70亩。全部完成后,将具备处理200万羽鸡粪污的能力,基本解决周边区域养鸡场废弃物消纳问题。生产出来的饲料和肥料也计划就近转化,为周边养殖户和农户提供便利。
“未来武汉科微还将把服务对象从养鸡场拓展到养猪场、养牛场等各种畜牧业场所。”谈及发展前景时,邹俊说,“我们希望,通过黑水虻,对县域农业有机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既解决环境问题,又产生经济价值,实现种植—养殖农业大循环。”
邹俊介绍,其实国内还有不少地方也在研究用黑水虻处理禽畜粪便,但规模最大,最先实现工厂化、自动化养殖的,武汉科微还是第一家。“如果一切运行顺利,说明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未来可以复制到更多地方,让养殖业真正实现环境友好,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